“时间颗粒度,就是你的人生高度”。忘记是从哪里听来这句话,今天突然想起,觉得意味深长。
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我的呢?大脑开始运转回忆之前的状态,好像是一天。写主持词要写一天,准备主持要一天,如果遇上分享会,则要准备大半个月,并且总是在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焦虑。“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写!”、“要分享了,好紧张!”、“我会不会讲得不好?”、“不知道准备什么内容,能不能不去分享了!”……无数个退缩的小人在我的内心打架,让我的时间颗粒度拉得越来越长。每次如果这个星期有一个主持,再有其他主持来找我的时候,就会拒绝,如果这个月有分享会,那就不会再接其他分享会,一天到一个月,这似乎就是我的时间颗粒度。
再想到前天晚上的场景,公司领导在微信上说:“离开业只有半个月了,从明天开始每天加班到九点,大家有问题吗?”我看到各个部门的人开始回复“没问题”,可我却不敢回复,因为知道昨晚20:30分便有写作营的课程,于是昨晚的场景就变成了这样:
坐在电脑前飞快地敲着键盘处理当下的工作,看着时间从下班点的17:20变成18:00,内心急着离开回家,于是敲键盘的速度更快了,只听见“砰砰砰砰砰”的急促声,没一会儿,下周一公司揭牌仪式的主持词便写了出来,发到微信群,旁边的领导一看:“慧慧文笔真是不错啊,蹭蹭蹭十五分钟,一篇主持词就出来了!”写完主持词,与广告公司沟通完设计,18:40,和领导说设计图还未出来,便提前下了班。
在车上,又不断处理工作的事,写作营的事,叫了外卖,回到家,吃了几口,开始晚上的分享会,分享结束后,给写作营的伙伴进行点评,回了工作上的微信,洗了漱,时间进入到23:30,567敲门回到家,聊了几句:“腰还痛吗?”、“今晚讲了你的故事嗯!”、“好啊,你听听。”、“我先写主持词了。”于是十一点半开始写周五晚上家瑞老师分享会的主持词,时间是23:45,边写边回应着567的问题,还有写作营伙伴的私信,24:09分,终于写完,关掉电脑,睡下,晚上的时间便这样结束了。
一个人的时间颗粒度是到底怎样越来越密集的?我想是因为你的角色越来越多,想要做的事越来做多时,才会密集起来。对时间颗粒度的把控,意味着你对碎片时间的利用程度。就像戴尔·卡耐基曾在他的演讲中说道的:“零星的时间,如果能敏捷地加以利用,可成为完整的时间。所谓‘积土成山’是也,失去一日甚易,欲得回已无途。”
古语无错,时间,还真是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