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本人和身边朋友和亲戚家小孩有好多因为青春期叛逆的处理方式不同,应对得当与否导致的人生境遇和后期发展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引起了一些思考和相应的小小总结。
首先呢,我本人在青春期也是很叛逆的,做了好多不合规矩的事,也是老师家长心目中标准的坏孩子,淘气学生。但后来因为家庭变故和个人选择成功的走回正途,种种结果可以说都是机缘巧合,但是很真切的感受到不同的选择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以对于叛逆期的想法和感受我是有切实的感触的。
身边好多真实例子证明对叛逆期孩子如果应对不好,选择不同,真的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很多当时和我一样叛逆的小伙伴们都早早辍学出外打工,现在也很少有能跳出社会底层的圈层,早年的放纵真的要用后来数倍的努力才能弥补,但真正能下决心努力的又是少之又少。所以多数是注定难以做出大的成就,实现阶层的跃迁了。
叛逆期是每个人少年时代(或成长期)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区别在于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主要区分在是否通过外在行为或语言表现出来。
自控力差点的人在叛逆期时可能会表现的比较明显,变成所谓“别人讨厌的样子”,但当事人当时可能还怡然自得乐在其中,觉得得到了莫大的释放感、成就感而不自知。那自控力好点的人呢,多数时候可以尽量压制住内心的叛逆感,也就导致大部分叛逆没有通过外在表现出来。可稍不注意时也可能会露出冰山一角。但若要说有人从没有过叛逆期,以目前我所知所闻来说是没有见过的,我身边的和认识的朋友来说,哪怕特别有涵养的人也都承认自己有过叛逆期,只是表现形式和应对方式每个人有所差别而已。
正好前段时间闲暇时读到连阔如先生在民国时写的《江湖丛谈》一书,里面写到小偷收徒那部分内容觉得挺有趣,原文摘录如下:
有深知他们内幕的人告诉我说,小绺(小偷)这行儿,有师傅有徒弟。我曾问过:“好好的人谁肯拜师学当小绺呀?”这位深知内幕的某君先叹息了一声,然后才告诉敝人:他们小绺这行人,师收徒不是徒弟找师傅,是师傅找徒弟。凡是小孩到了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时候,当家长的教育子弟最难,小孩的知识最幼稚,大人不栽培,做父母的对不住儿女,若是教育他们,栽培他们,还要得法,不可过严,不可不严,不能不慈,不能过于溺爱,得督促小孩学能耐,还得拢住小孩的心。倘若不得法,小孩子受挤兑,他急了只有偷偷地远远一跑。他们老荣(小偷) 若是要收徒弟,就专在热闹场儿的地方寻找这路偷跑的小孩,带到店里住着,足吃足喝,天天带出去足逛。小孩们到了他们手里,如同上了贼船一样,休想下得来!抽鸦片、扎吗啡都能戒除了,惟有当小绺的,洗手不干改了行的,实在是少啊。可是小绺的徒弟,也不写字,也没保人,也没有学多少年的期限,只要学得会偷了,不良的印象越来越深,懂得离开他师傅啦,翅膀儿硬了,就偷着一跑儿,躲开他师傅完事。敝人将这种情形写出来,不是给社会的人士添不良的影响,是叫一般有了儿女做家长的,栽培教育都要得法,不可过于放纵,不可过于严厉,否则孩子跑喽,被他们老荣拢了去呀,那可怎么好!还有,手艺作坊掌柜的,商号的经理,对于学徒的小孩,非得恩威并行才能教出好徒弟,有利于人,也利于己。如若有威无恩,将徒弟挤兑跑,徒弟入了邪途,于个人的道德上也是有亏呀!这些话是我一份爱护一些知识薄弱的小孩之意,阅者可别错想我是刻薄呀。
对老先生这番话,我是深以为然的。想要教好叛逆期的小孩,肯定不能硬来,但也不能由着他自己改变。就是先生所说的不可不严,又不可过严,不可溺爱,又不能漠不关心。要学会跟小孩朋友似的沟通,平等的沟通。明白他们内心的想法,分析眼下种种叛逆行为的利弊,长此以往导致的人生道路的不同,这个阶段的孩子自尊心太盛,训诫的口吻他们会心生抵触,左耳进右耳出。凡是沟通都得聊开了、走心了才能奏效。所以沟通时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物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类会讲故事,而且人类也很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古代的说书,唱戏,诗词,典籍,小说等等,其实本质都是在记述和讲故事,只是形式不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是比直接讲道理更有趣味,更易使人接受的方式。所以和小孩沟通的时候通过故事,尤其是身边人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往往更能使他(她)感同身受,更能引起心中共鸣。
另外,和任何人沟通都不可一味指责,棒子和糖都要有。要先肯定其中的积极一面,再指出其中不足。要讲道理,也要接受反驳,理不辩不明,不可固执己见,可能小孩也会想法惊奇,语出惊人。要灵活对待,思维清晰,褒贬结合,以最终结果为导向达成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