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些例子
1、理想汽车的增程式技术路线
增程式一直不被各路行业专家看好,国际上也没有成功的案例,最早推出增程式技术的通用汽车Vote也失败停产了,2014年左右借鉴通用Volt的广汽传祺GA5 REV也失败了。VW的高管甚至直接说增程式技术没前途。但是,理想One上市后,销量大卖,用事实证明各路行业专家错了。
2、BYD的PHEV技术路线
2014年左右,国家开始大力鼓励电动车,对纯电动车BEV的补贴政策优于插电混,北京市直接不认为PHEV是新能源车,在车牌摇号时把PHEV和燃油车归为一类,行业内大多数人认为开发BEV比PHEV有前途。但是BYD仍坚持开发PHEV,2022年秦PHEV的入门价降到了10万元左右,日系的HEV开始不好卖了,PHEV占乘用车的份额从2020年的1%上升到2023年1-3月份的6.9%。
3、BYD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
2014年左右,Tesla的车使用三元锂电池,松下、LG、三星、SK等国际电池厂商也大力鼓吹三元锂电子:能量密度大,续航里程远、技术发展潜力大。
只有BYD仍然坚持自己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到了2020年左右,锂、钴、锰矿供给不足,价格大涨,三元锂电池的缺点出现,各大电池厂商开始重视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在国内的装车份额从2020年的37%,涨到2023年1-3月的的68%
4、HEV技术
2020年10月中国汽车工程协会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测到2025年HEV市场份额25%以上,燃油乘用车中HEV份额会达到50%-60%。
或许是基于这个预测,一大堆国内车企开始开发HEV车型。2023年1-3月HEV占乘用车市场份额2.8%,HEV占燃油乘用车份额额是5%,HEV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下半年就开始逐月下降,因为纯电动和插电混的发展势头太猛了。
5、NIO的换电
2017年12月,NIO发布第一款车型以及换电站,行业内的大部分人都不看好。NIO的发展也经历了几波生死考验,直到现在NIO还在坚持亏损的换电业务,行业的专家、院士也一致指出换电适合出租车和重卡。换电已经成为NIO的灵魂,蔚来还在一片看空声中坚持着,如果有一天NIO的换电站建不动了,NIO估计也就完了。
6、丰田和现代的FCV
2014年,丰田推出燃料电池车Mira,几年后本田、现代也推出了燃料电池车,但是因为加氢站少、销量低等原因,2021年本田和奥迪宣布放弃开发FCV,国内的专家认为FCV只适合用在商用车,但是丰田和现代还在坚持着自己的FCV,即使销量很低。
总结。
企业开发一个不被行业专家认可的技术路线,是很孤独的,但是,如果这个企业开发成功了,他就进入了蓝海市场,无人与他竞争。如果所有企业都听信行业专家的建议,大家都开发类似技术的产品,最后只能导致在红海里竞争。
2023年两会上,汽车行业的两个政协代表,前工信部部长苗圩和欧阳明高院士,提出了一个提案,大概意思是,要通过市场竞争,让龙头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言外之意是,技术路线的选择,创新的主导权要交给企业,交给市场,政策制定者,不要过多干预。
股市的注册制改革也是这个思路。监管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再对申请上市公司的战略规划、盈利模式、发行定价等进行实质审核,完全交由市场和投资者自行判断。
跟风只能挣短期的快钱,不能安身立命,结合自己兴趣与优势选择的道路,才是长期的、最好的出路。BYD,CATL等企业都不是一夜之间成功的,都是多年积累、坚守的结果。
企业的技术路线图如何制定?是另外一个话题,以后有机会再写。
个人的发展也是如此,专家建议的学习方向,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符时,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