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 1、理想父母是完美恋人的原型,即无条件的爱
- 获得无条件的爱后,我们会变成孩子,会以小时候应对父母的关系模式来对待恋人
- 好的恋爱关系可以修复童年的错误
- 2、一见钟情,一些像爸爸或者像妈妈的表征容易唤醒对父爱或母爱的渴望,然后自以为爱对方
- 如果这种关系能得到成长,让自己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是可以治愈幼时的伤痛的。
- 3、放下自己的坐标系,尝试进去对方的坐标系,去理解对方的感受
- 在理解对方时常见的错误:揣测,评价,出主意(你的事实不是我的事实,他常做什么不等于他爱做什么)
- 4、职场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利益为上。家里是处理感受的地方,需要的是理解,接纳和珍惜
- 5、家庭中居第一位的,是夫妻关系,因为亲子关系终究要分离,而陪伴你最长久的,伴你到老的,是你的伴侣。
二、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 1、被看见的力量,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这一刻,就是爱。
- 2、父母的职责是给孩子提供爱和自由,有爱的安全环境和如何探索世界的自由
- 3、因为有爱,所以勇往直前,成长自己,分离而独立
- 4、3~6岁是幼儿产生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让感觉和感情自然流露,而不是郁结而产生淤堵
- 5、溺爱是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自主性
- 6、溺爱是对孩子的阻碍和伤害,真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并帮助他实现他的需求,真爱不怕多。所以教育、引导孩子从来都不是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是教他学会自己去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 7、承载母爱的其他客体即是过渡载体,当个体得不到无形无质的母爱时,被认为载有母爱的客体便成了替代品,物质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
- 8、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分离独立、为自己做主的需求,当母亲人格分化不成功时,就会对这种分离产生焦虑,企图通过过度关心(挑错)的方式来强化这种联结。
- 9、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 10、有病
- 11、叛逆or延迟叛逆?
- 抑郁情绪均来自“丧失”,我们心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重要内容的丧失,都会引发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
- 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剧烈的阶段,因为他什么都想尝试,今天是这种心理状态,明天可能就变成另外一种样子了,做父母的不必太为孩子偶然出现的异常行为而焦虑。
- 12、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再找合适的时机处理问题
三、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 1、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去爱孩子,是在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
- 2、幼儿时期“安全岛”的建立是成长后安全感的来源
- 不要对父母要求那么高,他们愿意养育你就够了,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安全感吧,不信任就不信任吧,依赖就依赖自己吧,这么多年不也这样过来了吗!只有自己靠得住!!!
- 3、单一的奖惩系统会导致考试瘾的魔性化,受虐狂尤是,斯德哥尔摩症亦是如此
- 4、家庭中不会允许表达的不满,会通过被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弱者的一方,总有弱者表达不满的方式,使强者暴跳如雷
- 5、学会减压疏堵
- 6、和孩子一起直面挫折,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持
- 7、怎么走出去,alone
- 8、影响结果的是哪些人?换位思考
-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 9、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是孩子人格和情商的基石
-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 10、正视教育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去爱他
四、中国式家庭
- 1、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 有清晰自我的人不在乎别人的评价,没有清晰自我的人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 感受被看到,所以存在
- 有丰富感受并被确认的人,都会形成所谓的“存在性安全感”,而具有存在性安全感的人是真实的,活生生的。
- 2、身心合一,让自己的身体和自我结合在一起,感受自己的感受
- 3、本能欲望是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它要向外界伸展自己,若这种欲望总是被否认或压制,那么他就会无欲无求,或者让自己的欲望以黑暗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者让这样的欲望永远藏在黑暗中。
- 让孩子三岁前体验到,他的欲望是很好的活力,是被接纳、被祝福的。
- 4、感受身体的练习P274
- 你的活力藏在自己的原始生命能量里,勇敢触碰你的内在婴儿,并与之产生联系,拥抱他,接纳他。勇敢的投身于外部世界,让丰富的事情激活你的感受能力,以此不断触碰自己的感受。
- 无欲无求与原生生命能量切断联系的原因在于幼时的自发行为受到限制,欲望表达受到阻碍,以致它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 5、迎合者干嘛要委屈自己?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支配者学会了权利的方式,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 如果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成长为迎合者。
- 明智的迎合者应该放在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 奉献的结局是被忽略。
- 7、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 帮孩子解决一切难题,替孩子作所有的决定,当孩子拒绝接受时,就以“爱”的名义强迫孩子接受。这样是在扼杀孩子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也会不断增加。
- 窒息感是因为父母替孩子作所有的决定,就是在从精神上掐死孩子的生命。
- 嫉妒狂的自我价值太低,他们因此很需要用嫉妒将这种不好的感受转嫁出去。
- 强迫性重复是在再现童年关系模式的绝大多数感觉,意味着你渴望重复过去的灾难,渴望通过改造别人来治疗童年的伤痛。
- 8、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201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