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北,人们想起的便是荒山荒地和一片枯黄。直到我读大四的时候,还有同学会说起甘肃缺水,西北荒芜,当时有心辩驳,却无力辩解,因为这是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不等他们亲眼见识过跟他们认知不一样的西北,说再多也是徒劳。所以,面对这些,只能藏着一腔怒气,隐忍下来。
如今已毕业一年,在这西部小城——刘家峡,呆了一年之久。从承接第八届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以来,亲眼目睹了他的改变,发展。从一座原生态的小县城,改变思路,改变城市建设,与国际接轨,我想我终于可以挺直腰板,让大家伙看看,“缺水”的西北了。
小城简介,引自百度。
刘家峡在甘肃省永靖县内,距离兰州市80公里的路程,位于临夏永靖县城西南1公里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电工程,竣工于1974年,为黄河上游开发规划中的第7个梯阶电站,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在从前的这个黄河谷地中,只是坐落着近百户人家的小村落。
1974年建成后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被誉为黄河明珠,每年将57亿度的强大电流,送往陕西、甘肃、青海。
水库特色
刘家峡
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水库大坝处有电厂和刘家峡旅游公司提供各式游船,游客可乘船直达水库西南端的炳灵寺石窟参观游览。一般游程约需二至三个小时,坐快艇约需一个半小时。
刘家峡
刘家峡
8、9月份是刘家峡旅游的最好的季节,天高云淡,气候宜人。黄河向西流是这里的一个奇特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刘家峡,却来了个大回转,向西流去,所谓九曲黄河,在刘家峡就能够看到一曲,电站的拦河大坝就锁在这段河谷中,站在黄河单拱第一桥面上,电站主坝一览无余。主坝高147米,长100米,如同天门紧锁在悬崖峭壁之间,巨大的龙门吊矗立在坝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9月份是电站的汛期,电站届时都要提闸排洪,黄河水像被囚的雄狮冲开了闸门,汹涌咆哮,弥天水雾白茫茫直冲霄汉,惊心动魄,叹为观止。从大坝乘坐仿古游艇到库区游览,驶到洮河口,携有大量泥沙,浑浊不堪的洮河水注入水库,立即与清澈的黄河水形成泾渭分明的两股水流,但浊流很快被清波吞没,这也是一个奇景。
黄河过刘家峡流到兰州之前,汇入了洮河。大通河和湟水等大支流。在兰州以上,黄河的含沙量不多,即使在洪水期,含沙率也是百分之五左右。泥沙的主要来源是上述支流,来自干流的很少。根据观测记录所得,在兰州以上的流域地区,每平方公里所流失的泥沙,每年平均约为一千公吨。
黄河河水来到这里,转了一个九十度急弯,然后穿过峡谷向西流去。到刘家峡游览,可乘船溯流而上,入峡时,可见两岸奇峰对峙,笔立千仞,可与桂林山水比美,刘家峡景色多变化,出峡后,眼前是高山湖,湖水荡漾,别有一番湖光山色。
刘家峡水库蓄水容量达57亿立方米,水域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东北向延伸,达54公里。拦河大坝高达147米,长840米大坝右岸台地上,建筑有长700米,宽80米的溢洪道。大坝下方是发电站厂房,在地下大厅排列着5台大型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2.5万千瓦,年发电57亿度。刘家峡水电站把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的电网联结在一起。
刘家峡
刘家峡
大家在课本里了解过刘家峡,知道她的建设成就,但并没有领略到她的美。 刘家峡位于兰州的上游不远处,在黄土山的怀抱下的 一汪碧水,这是一池需要机动船跑两个多小时才到头的水。 在库水的尽头,便是洮河与黄河主干流的交汇处,远远望去,有一道蓝色与金色的分界线,因为两股水流来源 不同,洮河来自甘南青山中间,而主干流已在黄土高原行 走了一段,如果你回头,将视线抬起,你会看到同样的两 道分界线:碧水与黄土山,黄土山与青天。这种感觉也许只有刘家峡才有。
沿黄河干流向上不远,便进入了一个由特抗风化的石英砂岩构成的嶙峋地貌区,有点象石林,但要高大的多, 白色陡壁上长着些顽强的绿草和苔藓,有个陡壁上用红漆 写着几个莫名其妙的字,据说是几十年前有人在那里刷标语,还没写完便绳断跌落粉身碎骨,此后再没人敢试了, 看来人不一定能胜天,天人合一却是最重要的。 这片石丛中隐藏着一座炳灵寺,是凿空一座山而建, 有一个几十米高的大佛,其中更珍贵的是几个唐代和北魏时期的石窟。
彩陶文化
古气渲溢、朴拙雄浑的彩陶
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
陶器是用可塑性较好的粘土,通过成型、干燥,经700——1000摄氏度的低温烧成的制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8000年前,当时的远古先民在利用火烧制食物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发现,经过烧烤过的土地变得异常坚硬,而泥土掺和适当的水便会有粘性和可塑性,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如何发明的,至今还缺乏确凿的证据。
陶器的出现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陶器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经济生活的需求,同时表现出朴素、实用的艺术风格。它是古代艺术的凝聚物,蕴含着古代人的勤劳、智慧、情感和技巧。陶器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它显朴实,粗放,淳厚,古拙,简洁,活泼,稚趣,素雅,往往带有民间艺术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为数不少富丽,华贵,明快,精致,严谨。陶器的价值,不仅在于工匠所倾付的心血和感情,也不仅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更在于它奠定了古代艺术的基石,开启了传统文化的先河,它是人类历史上无以伦比的瑰宝。
彩陶是指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一种绘有黑色和红色纹饰的无釉陶器,即指新石器时代一种彩绘的陶器,这种陶器大都为手制;也有部分是轮制而成的,表面修理光滑;也有极少数绘有人物纹的,彩先绘在坯上,然后入窑烧成,触水不脱,造型根据实用要求而创造。它们种类多样,形体完整,形成了朴素,优美的艺术效果;彩陶文化是我国灿烂的原始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大溪和屈家岭等文化遗址都发现了彩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中国的彩陶,出现在七千多年前,衰落在夏朝,延缓到汉代,前后有五千年历史。
中国彩陶以它的造型,纹饰的衍变,书写了中国远古的历史。纹样构图从单纯的散点到繁缛的连续,进而发展为封闭的形式。形象由自然的再现到抽象的几何纹,由描写对象到形式美感的追求,都表现了审美意识的不断强化与逐步成熟。
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纹饰比早期神秘、严肃。前期比较生动、活泼、自由、舒畅、有流动感,而后期则严峻、静止、封闭。在形式上,直线多于曲线,空间封闭多于连续,活泼的曲线和圆点、弧形减少,而直线、方块、三角形态居多。彩陶图案中,可看出人类的童年的欢乐,及鼎盛时期的繁荣历史,而后期,严肃的纹饰表露了沉重压抑的心态,和向青铜文化迈进的沉重脚步。
彩陶纹饰是陶瓷装饰中最早的彩绘,它是陶器形体的附加物。造型的出现,可以说完全是人类的需要,是为功能而创造的。装饰彩绘,则与最初的实用功能无直接关系,完全是人的审美意识的自觉显现。彩陶文化,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创造,它反映了人类天真的稚趣和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乐观进取的纯净心态,是原始时代人类行为的传真写照,是人把审美寄托于最早创造的物质产品上,也可以说是陶器成为了人的精神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