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 周日 晴
昨天下午组织了重新分班以来的第二次家长会。相比第一次,与孩子家长相处一月之后,初步做到了知己知彼,会议的内容更有针对性,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因此也就更有料。
1、来与不来,它都在那里。
从未想过用签到的方式逼迫任何一位家长来开家长会。为人父母,教育孩子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也是一份永不卸任的职责。并且,学习也不仅仅发生在校园。因此,家长会我不设置签到环节,相信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让家长带着学有所获的心情积极主动参加下次家长会。本次家长会,45名家长只有一人未到,相信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来参加的家长,听课状态不错,始终保持高昂的劲头,积极参与课堂,但我也发现家长们能够保持记录书写的人不多,可能是没有书写记录的习惯,我所担心的是家长听课之后心理的热乎劲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消失,最终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还是回到自己的旧习惯,回到原路,猴子掰玉米般,留在手里的永远是最后一个,这样的家长会意义就不大了。教育孩子我们讲究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家长会我们也希望能够点燃、唤醒家长教育孩子的责任与意识,产生家校共育的共鸣。我也发现了一名家长不仅迟到,在会议中间一直在玩手机。还有一名家长主动把手机给孩子玩,会开多长时间,孩子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玩多长时间。“要想毁坏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不知这句话他听进去没有,呜呼哀哉!
2、理念突破,家长会变成孩子之间的民主生活会。
以前也开过很多次家长会,以老师的讲解反馈为主,家长只是听,偶尔鼓鼓掌,有些像传统的文化课堂。口干舌燥,嗓子沙哑、疼痛,浑身无力都是家长会留给老师的后遗症。现在回想,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做法是落后的,理念是陈旧的,效果是一般般的。究其原因,灌输式的讲课不能够带动所有人参与的热情,老师的讲解纵是天花乱坠,没有家长与学生参与的会激发不了思维深处的思考,水过地皮湿,真正落实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这次家长会,我设置的环节是从孩子自己的反思开始,小组长对每个组员点评,班长对每个组长点评。组长与孩子们同吃饭,并跑操,齐上课,时时刻刻学习生活在一起,因此组长是最了解每个孩子,组长说组员,最有发言权,优点缺点,点评中肯,组长既能发现问题,也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个月来的实践让这群孩子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家长会上对每个同学的月点评,让每个孩子都发现了与众不同的自己,也知道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各位组长是班级的灵魂和核心人物,但他们也是孩子,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班长说组长们这一环节,让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组长们。孩子们之间的互评让他们拥有了评价主动权,占据了家长会的主角,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或者能够听到自己孩子的表现反馈,内心是激动的。
意料之内,孩子们上交了一份相当完美的答卷。站起来能说,说出来有理,思维清晰,表述准确,“既说优点,也说缺点”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别人眼中“我”的样子。心理学上讲,孩子们最在乎的是同伴评价,同伴评价更能说到他们的心坎里去,也能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勇气。同时,孩子们眼中的同学也让我和各位家长更客观、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了孩子们,这是坐在办公室里不能获得的一份鲜活资料。从这层意义上讲,本次家长会就是一个孩子表现反馈会或者孩子们的一次“show”。事前,各个组长需要给每个孩子写“评价语”,这考验他们的文字功底,而“三条优点一条建议”的方式需要大家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培养自己善于发现美的种子,直言不讳的建议更令被评价者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因此,无论对于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是双赢。
3、行动有计划,让家长有备而来,乘兴而去。
凡事预则立,学习上我们要求孩子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注重反思。对于家长,我们的要求就松散了很多。家长带着一份期许来开会,听完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会后慢慢归于平静,家庭教育回到原来的轨道。扭动家长教育惯性思维的开关是很难的一件事。于是,在会前,我结合班级现阶段情况,综合孩子们一个月来的表现,班级已经出现或者准备出现的问题,加上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写了一篇近四千字的文章《谈分化》,发到班级群里,让各位家长预知本次家长会的话题及内容,带着“如何帮助孩子”、“怎样解决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期许,主动参加家长会;同时,我们也安排孩子们对一个月来的集体生活,学习生活,成绩获得做自己的反思,写不少于800字的小文章,写给自己,或者写给父母,也可以从孩子视角看待父母的教育。坐到孩子座位上的父母,先看到的是孩子写给自己的信,这对于不善于沟通,没机会和孩子聊一聊的父母是次难得的机遇。
家长会中,班主任就发现的现象,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带领大家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对一个月来接触的各种类型的家长做好分析,分析家长身上教育孩子的优秀方面,需要改进的方面,也对如何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的家长会,问题来自老师平时的观察,有理论高度又接生活实践的地气,相信每位家长都能学有所获。
为避免会后效果归零,我请各位家长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教育,谈自己的“想当年”,谈人生感悟,然后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回信。因为是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平时也不怎么动笔,写字有困难,会产生畏难情绪,感受到比较大的压力。我制定的写作要求是三不二要:不在乎字数,不在乎错别字,不在乎文句通顺与否,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孩子的爱即可。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源于中国人的内敛,大多数中国父母善于做,也愿意为孩子付出,但是不善于表达,从小在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不愁衣食,不懂感恩,拿着父母的爱,任意挥霍,这种现象,在农村家庭尤其突出。家校共育,不仅仅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沟通,而我们老师是教育的专业人员,要尽量做到对家长的引领与指导。从本质来讲,家庭教育的提高源于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提高家长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家校共育的主要内容。写给孩子的信,会让家长以“过来人”的口吻,反思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找利弊,总结得失,给孩子以启迪,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当年的纠结,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激发孩子自身的内动力,找到学习的目标。
会后收上来的家长信件,让我如获至宝。很多家长给孩子的信件,书写优美,文句通顺,思维严谨,谈工作,谈生活,谈教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对孩子的满满期待与爱的责任。也让我下定了决心,可以让家长书写信件这个办法成为系列化、专题化,成为家校共育的一个桥梁,打通父母与孩子之间不交流,或者不善交流的“任督二脉”,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家长们的回信,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不再隔阂,加深了解,相互帮助的结果就是,孩子们思想积极了,动作加快了,眼中有光了,口中有爱了;让每一个人都在别人的评价下,让每一个都在集体中生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来自大家庭的温暖与爱。我想只有这样的家长会才能说是成功的。
4、创新家校沟通形式,开拓家校合作渠道。
一直以来,家校之间的联系有家长会、电话、微信群、QQ群等,沟通方式不少,但哪种形式最简单,效果最好,没做过细致的研究。当班级遇到棘手问题尤其是家校之间出现矛盾时,还是感觉家校沟通的不到位,为开家长会而开家长会,为沟通而沟通的现象比较多。因为不到位的沟通,本可以轻松化解的好家校矛盾,闹到最后以鸡飞狗跳而不好收场,倒霉的是孩子,打击的是有教育情怀的老师,导致的是剑拔弩张教育环境。
本学期,我推动学习型班级的创建,建议家长通过读书、学习、自我提高,推动家校共育,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目前,推荐了蓝玫老师的《家校之间有个娃》这本书,让家长阅读。其次,我每周就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结合班级的事例写字数不等的文章,发到班级微信群里,供家长了解孩子用,也作为家校沟通的方式,即时反应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写给8.3班全体家长的第一封信》《话说表扬的力量》《孩子,你让我拿什么爱你》《写给四班家长的十条建议》等等文章点击量远远超过班级群人数,在收获了一批粉丝,一批赞之外,更大的收获是让家长了解了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的教育观念是什么,老师对哪些事件是特别关注的,老师对我家孩子是怎样一种看法等等,这本身也是一种沟通,良好沟通的结果就是,现在家长对老师的要求全力支持,比如近阶段解决作业完不成问题。家长们对作业特别上心,在其他班级家长叫都不来的情况下,曾有两个家长主动到校陪孩子补完作业,引得其他老师羡慕不已。
5、关于家长会的再思考
老师们都有感觉,道理天天讲,孩子们的耳朵就像长了茧子,一个进,另一个出,基本不过脑子,心灵鸡汤对他们就是一个摆设。我想我们忘记了“家长”这个强大的教育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都有过读书的“想当年”,也有“如今的收获”,心酸也罢,成功也可,不如意也行,但都可以拿来作为“教育的鲜活资源”。接地气的心理鸡汤会启迪孩子们的灵魂,触及思想深处的思考,激发他们青春奋斗的原动力与内动力。因此,我准备联系家长,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生涯、生活日常谈文化,谈教育,谈理想,开设一系列的专题化讲堂,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站在讲台上说说自己。我也知道,有些家长会说,有些家长不会说,但当家长真的站在讲台前,不说也是一种教育。让孩子们在这种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