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余华先生的成名作,初识这本书是在学校的一次读书交流课上,我们在台下听课,台上的老师很动情地转述着书里的故事,我当时特别的诧异,这该是怎样的一本书呢?竟然让一个在我心中钢筋铁骨般的人儿柔软到泪流满面!
时隔五年,好奇和不解仍在。终于用一天的时间走进了那个故事,像过电影一样寻访了老人富贵的一生,从抗日战争结束开始,穿越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读完这本书,心情感觉非常沉重,那些特定年代的苦难、悲凉、恐慌和坚忍化成一幅幅图片,重新打印在时间的坐标轴上,让人印象深刻又多了一点模糊和怀疑,更多的是一种压抑与不快。
作者好像是在用极端现实的罗列附加引导我们审视生命存在的意义,他让我们同一时刻看到了生命的渺小、脆弱与顽强。似乎想告诉我们,活着比什么都强。但究竟为什么活着,又没有答案。就像在自序中,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又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
富贵一家的故事是对特定年代现实的一种嫁接,让人会不经意地想到:活着的本质也许就是一个笑话。故事带来的不安和难过,让人不寒而栗,其实生命本身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有独特性,也有差异性。罗曼•罗兰说过:“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从书中的世界看到自己,找回自己的本心,看清自己活着的意义。
“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虽然我不敢苟同,但确乎有更多的存在。那种把三百六十五天活成一个样,从生望见死的模式,是对现实最消极的妥协。生命不该是一条直线,生命的意义在于长度,也在于宽度,和厚度。
记不清是谁说过的一句话: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多么富有哲理啊,不饶岁月,并非争名逐利与生命对抗,而是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重视生命的质量,让生命更有质感,让生命在原生态下保存那难得的灵气。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活着就要走自己的路,没有压力的生活不会持久,在岁月中挥力过猛,也必然要受内伤,成长的意义,就是在磕磕绊绊中活得坦然,最终释然。
孔子所说:“君子求助己”,生命的质感源于自我约束,源于自我调节,源于自我超越。一个人至少要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认清岁月的本质,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才能与岁月和解,才能真正发展自我生命成长的力量。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很欣赏那句话:人如果不能在生命的过程中获得快乐,那生命就成了一场被奴役的苦难过程,必然是荒诞的,荒诞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社会。
富贵的故事终不会重演,因为这是一个有梦的时代,我们都在追梦的路上幸福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