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跟很多读者的感受一样,有一种“以前的书都白看了”的感觉。
我平时也算是爱阅读的人,可很多书看过之后,过不了多久就对它没几分印象,几乎跟没看过毫无二致。写起文章来也是干巴巴的,毫无文采可言。看完这本书我才想明白,为何没能将自己读过的书转化为个人的财富。
很多读者可能都这样,一本书拿到手后,从头到尾读一遍,嘴里感慨几句,顶多在微信或微博里记录下一星半点阅读感想,便将书束之高阁,然后便再也没有然后了。
其实这是一种最原始的读书方式,因为我们的记忆力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这样读书的收获可想而知是微乎其微的。
对此奥野宣之也表示,一味盲目阅读等于没有读过,而数码产品的发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懒惰,让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低效而流于表面。
当读书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它便需要整理与收纳的技巧。他倡导“笔记读书法”,让笔记成为读书时的标配。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他依次介绍了选书、购书、写笔记、重读笔记以及活用笔记的方法。
这五个部分的内容中,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选书和写笔记这两部分。
奥野宣之在书中说明了为何要把列购书清单的过程也作为读书方法的一部分来说明:一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二是这样能帮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避免冲动购买,尤其是面对畅销书的时候,“更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非读这本书不可。”三是“在不断列表的同时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关于读书的目的意识,回顾自己在学生时代的读书经历,显然还没有明确树立起来。
大多都是看一些世界名著,看完后,在晚上九点寝室熄灯后,跟室友们躺在床上开卧谈会,讨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米切尔的《飘》、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讨论的内容也大多聚焦于小说人物的性格分析和一些有趣或感人的故事片断。
现在想来,如果一开始便有清晰的读书目的的话,可能读书的收效会大得多,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和自身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是指日可待的。
因为会认真地做读书笔记,记录精彩的词句或段落,同时也记下自己当时的读书感受。而不是仅仅将读书作为一种消遣,一种单调生活的调剂,一种可资攀谈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最近,有几个朋友问我都读了些什么书,我把书柜一检阅,顿时感到面红耳赤。除了这几年读书的量非常有限,质也无法摆上台面。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夹杂着不少曾经流行一时的畅销书。
光看书名我就感到难为情:《嫁给谁都幸福》、《会撒娇最好命,懂幽默才幽雅》、《让男人为你着迷》、《好人脉创造好钱脉》、《聪明妈妈告诉你》……
天知道我当时怎么会买这样的书。于是我只好告诉别人说我看的书太杂,一时不便开列书单。
仔细回想后,才记起来,在结婚生子后,因困惑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对养育孩子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于是逛书店时,总是不由自主地逛到畅销书区域去了。
而那些书名又取得极富诱惑力和蛊惑人心,于是立马便被洗脑了,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这类“实用性极强”的书抱回了家。原本以为这些书真的可以解决我当前生活的难题,然而看完才发现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就是犯了冲动购买的错误,由于之前没有真正就自己的困惑作深入思考和分析,没有主动查找和搜集相关出色的书籍,于是在面对畅销书时,立马被那些表面看很合适的书吸引了,最后才发现它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因而冲动购买往往会失去了阅读原初的意义和本真的快乐。
在选书时还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根据名人的书单去买书。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非常痴迷咪蒙的文章,很想自己也能写出像她那样泼辣犀利又幽默风趣的作品,于是把她在博客里推荐的书买了一堆回来。
可是自己读起来时,不知是阅读理解能力的差距还是个人阅读偏好不同,感觉并没有她说的那么好看。这才发现自己盲目追随他人,按图索骥,对于自己应该看或者喜欢看哪类书,内心好像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奥野宣之则比较理智地强调读书的主动性,在选书的环节,他强调重点是要多渠道了解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购书时则根据购书清单来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在写读书笔记这个部分,我深深佩服作者的专业水准和认真的态度。书中主要介绍两种读书笔记的写法:葱鲔火锅式和剪报式读书笔记。
前者是指摘抄与评论交替进行的方式,是“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剪报式则将与该书相关的东西(如书腰、信息卡片等)收集起来,结合读后感等内容收藏起来的笔记方法,是“贴出来”的读书笔记。
想起学生时代,读书的同时其实也在做笔记,不过都只是简单地将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部分摘抄到笔记本上。
或者收集一些跟书本相关的报纸文章,剪贴到笔记本上,缺乏自己读书时的感受和对摘抄内容的评论分析。
这样的读书笔记可读性不强,也不具备将知识整合利用后做原创输出的价值。
奥野宣之强调,读书后做好笔记,帮助自己加深理解,从而起到消化书本知识的作用。通过重读笔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各种体验,将知识运用起来,做到举一反三。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类是健忘的生物,不要盲目乐观,以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好,不需要如此麻烦地做读书笔记。
再好的记忆力都敌不过时间的冲刷,更何况大多数的读者原本读书的主动性就不强,读书时不记笔记,表面看轻松不少,其实是效率最低的行为,因为很可能是做无用功。
做读书笔记能让读书生活更充实,还能提高选书、读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写笔记改变了读书方法,读书方法的改变又将会带来思考方式的转变。
相信在看过这本书后,你也会像我和其他渴望提升自我的读者一样做出改变,准备好笔记本,将读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