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在学习上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差异是:专注的力量不一样。
分心是大脑运作的基本原理。因为大脑每时每刻的一个神经元与上万神经元产生连接,产生电子回路。
如何才能做到专注?
学习前:
1,自己可控制的环境。
乱糟糟的环境,会让你想做整理,但是,会花很多时间,然后,会放弃整理。造成一种,我控制不了的感觉。
不可控的感觉,会打击自信心,会降低自己的专注力,消耗自己意志力。
所以,可控制的环境。整洁、干净,有好的台灯,植物仙人掌,还有自己达成目标后,上的大学的情景。
用这样做心理暗示。
学习与娱乐的地方分开。在寝室不是好的学习空间。
珍惜不被打扰的时间。番茄钟,设定好的学习时间,绝不中断,也不可被打扰,反正接下来是休息。
2,学习中:
/1,烦恼。情绪不好,烦恼困扰,怎么办?把自己的解决方案写下来,最坏的情况是什么?一想到烦恼时,看下解决方案,回归到学习上。
/2,分神。一旦分神,会有愧疚感,自责感,这会导致更大的分神,所以,一旦发现自己分神,回到学习上就可以,不应再自责。
如果不能立即回归到学习上,可以看些自己喜欢的书,如学习方法的书,让自己开始回过神,回到专注的状态。
如果不能迅速回神:
可以看一本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书,如诗歌,
想一件能平静下来的事情
用耳机听一首平静的曲子,跟外界说拜拜
凝神听自己的呼吸声
(我一般用腹式呼吸数息法)
发现适合自己迅速回神的方法。
/3,恋爱。恋爱是不能自我控制的。可以怎么办呢?
转移注意力。比自己牛得多,努力得多的人一起,有了参考系,就能把注意力回归到学习上。
还有,答应自己,如果到"多少分",就向他/她表白。以此激励自己。
/4,容易集中精力的方式学习:
如,看书容易走神,可以切换模式,看书走神,可以切换到做题模式。
如,挚爱的记忆方式,郑重找个地方,然后对着空气说,对着马路说,对着台下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一下内容……"
畅快地表达出来,卡壳就回去看书,重新讲。这实现了人的表达欲。
设想自己是老师,试图教会一名新生,有问题时,回去看书或者问老师。直到搞懂为止。然后记下来,尽量简单直白地阐述啰嗦、难懂的内容,或者用恰当的比喻,以更好地理解它!
(教导别人,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5,用具象化、投入参与的方法,来进行强化渴望。
如,自己渴望上一所名牌大学,找大学资料,图片,自己走访这个大学,拍下合影,想像自己达成后,在校园里恰意地走,受到周围的人的夸赞,别人赞叹的表情……
各种具象化、鲜活性,各种情景代入感,来强化自己的渴望。
/6,切换任务。
注意力时长有限,有效地切换,比如说,背书与做题切换。
<自控力>研究发现,在桌子下安装小秋千的学生,更专注。作者抖腿的时候,会更专注。
/7,饮食与睡眠。早睡早起,不吃宵夜,晚饭不过饱。
/8,锁手机。把手机锁在柜子里。手机会分散很多注意力和专注力。
/9,高效学习时,即使很满意,也绝不停下来,如果饿了,也快速填充食物和能量,最大限度地保证状态的延续。
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极限。
好状态要一鼓作气学下去。直到自己产生无法克服的疲惫感为止。
/10,利用团队和同学来督促自己。
如,向同学承诺自己星期六8点前做好论文。让同学监督。
如,组对做不同课程的笔记,需交换给别人,如果做不好,对别人的落后,会有责任,面子上不好过,从而提高行动效率。
3,学习完毕以后:
战略性休息。
休息时,不"大放纵",很难收心。只做简单的轻松和娱乐。
最好把休息时间固定下来。
然后不断暗示自己,为了能够休息时间理所应当地不看书,就必须学习时全神贯注。
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她提到的"学习高效时,一鼓作气学下去,到了无法克服的疲惫时为止。"
在谈判学上,有一种策略,叫"测试极限"。就是提出夸张的要求来测试对方内心的极限。
而在学习上,当发现自己有好的状态,就应该一鼓作气地学下去。也是一种突破自己意志力极限的方法。
"一分钟目标法"的宗旨,是容易简单地开始。而一鼓作气法,就是测试意志力极限,最大限度地延续高度专注的状态。
为什么会对这部分感受最深?
因为我以前在状态好的时候,会自我满足,然后奖励自己。这样导致的问题,是很难收心,以及错过了延续好状态的机会。
而我以前担心,好的状态如果长了,会影响后面。但其实,一次次地测试极限,才能突破自己的意志力极限。
这就是延续好状态的方法。
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学习?
1,环境的整洁,暗示的图片,可控感。
2,学习中的分神,无内疚无自责回神。
过渡性的,可以看平静的书,听平静的歌,腹式呼吸数息法
有好的状态,一鼓作气学下去,直到反复确认,到达自己的极限。
3,学习后的战略性注意。做简单的放松和休息。
从心理学上,这些方法论利用很多有效的心理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1,心理暗示。理想学校的照片。自己亲身游历。
2,心理锚定。想象自己达成时的美好,形象化、参与感、代入感。
3,激活自己的"角色",利用"设想自己是教师"来激活自己的角色感。
4,激活"团队关系"。对别人负责的团队感。
5,转移注意力。
6,测试极限的一致性心理
7,权威引导心理
8,心锚。把好的休息时间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