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读了李镇西的《自己培养自己》中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受益匪浅。李镇西老师的观点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教育可以自然而然。
自然而然的教育以前我以为是榜样的力量,靠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家长或老师的榜样作用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原来我理解的只是教育的一个分枝。
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时都会出现一些教育因素和教育契机。李镇西老师就很轻松地把握住了这些契机,他在发放信件中教育了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
比如:他每带一个新班前都会给班级所有一份礼物就是一封信,表达新学期他的期待与祝福。他本来可以叫几个孩子代替他发,这样信很快就会到学生手里,但他坚持自己一封一封发到孩子手里,我当时就迷惑了 :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后来才知道他的用意,这样便于他熟悉孩子们。
他开始叫孩子们的名字,第一个被他叫上来的是一个男孩,看上去很淳朴,上来就冲他笑,但显然没有礼貌的习惯,当李镇西双手送过去的信,他并没有用双手去接,更没有说“谢谢”。读到这,如果换成我,我肯定会明确地批评孩子指出他的不礼貌,并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但是李镇西并没有,他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我突然发觉这比“教育”全班孩子更重要。
他继续发信,接下来几个同学也没有说“谢谢”,他依然不动声色,李老师究竟要干嘛?学生有错怎么不及时指出并纠正呢?我更加迷惑了,同时我又忍不住好奇往下读,李镇西笑眯眯地把信双手递给每一位上来的学生,好像在等待着什么?李老师这也太一般了,也没有传说中那么神乎其神吧?
终于,发到了第七名学生时,她接过信之后对他说“谢谢”!他此时马上对大家说:“这个学生多有礼貌!给我说“谢谢”。接下来的每个学生都给我说谢谢。
我以为发信事件会到此戛然而止,他会借此机会教育全班学生,事实上我又错了,他继续发信,又好像在期待什么?到第十一个同学,他用双手接了信并说了谢谢,李镇西老师这时牢牢抓住这个时刻对大家说:“大家看,这个同学更懂礼貌,他不但对我说谢谢,而且是双手接的。”
之后的学生上来,都是用双手接信的并说了谢谢。整个过程大约20分钟,他却进行了一次不动声色的教育。
其实,李镇西老师本来可以在发信之前就对学生说上来接信用双手,并说谢谢。如果他那样做了,相信也会有“很好的效果”,每个孩子都做的很“规范”。但跟李镇西老师的实际做法相比,并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两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呢?第一种方式基于批评,容易让孩子沮丧,第二种方式则基于表扬,是发现学生有礼貌时通过表扬的教育,对学生是一种肯定和赞扬,我觉得这种表扬能促进正强化。第一种方式是老师明显生硬的批评的教育 ,因为一开始就会让孩子们觉得老师在教育他们,是一种说教,这是为教育而教育,第二种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的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快感。第一种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而第二种方式是学生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同一集体中有礼貌的学生对另一种部分缺少礼貌的孩子的教育——有礼貌的学生因表扬而受到鼓励,缺少礼貌的同学则会被有礼貌的同学感染,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也可以说成榜样的作用吧。这个效果比老师一百次说教有用的多得多。
读到这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自然而然的教育,教育不露声色没有说教,有的是学生的发现感悟,让孩子学会自己培养自己,也许这才是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效果,总是发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