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前方拥堵,但你仍然在最优路线上。"
高中一次英语课上,英语老师带来了她的得意门生——一位已经毕业几年的学姐,分享她的英语学习经验。她托福裸考近满分的经验对我来说虽然深受鼓舞就是做不到,但她确实是当时的我能接触到的最优秀的人之一。后来偶然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了这位学姐,知道她去了哈佛深造、读博、做研究,顺利毕业拿到名校教职。
这样闪闪发光的履历,事业生活双丰收,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算是非常完美的人生了。就算有焦虑应该也只停留在完美人生那个层次,一定不会对人生方向选择有任何实质性的后悔。
然而最近刷动态的时候,突然刷到她说,自己也曾经长期焦虑于没有走上人生的最优路线,因此做了很多的自我心态调节。
当时我有些不敢相信,拥有这么金光闪闪履历的成功人士,难道还会对如此正确、优异的人生路线感到后悔吗?这种心情居然不只是我这样的普通人才有的。
高中毕业后的许多年,我长期出于焦虑和彷徨的状态。厌恶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那是误人子弟;焦虑于未来去往何方;后悔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错过了人生的最优路线,走上更加艰难的道路。而由于开始那步迈错,人生没法折返重选,我始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挣脱那滩泥沼。
长久以来,我把自己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归结到高考结束后那个糟糕的本科专业选择。
对普通人来说,高考是极为重要的。高考的重要性在于给不同阶层的个体一个经过努力后得来的选择机会 。高考本身的重要性无可否认,然而回过去看,我反倒觉得高考之后的那个选择,其实更为重要。而这份选择往往是基于兴趣、眼界、家庭、信息资源等诸多因素综合做出的,选择结果的好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多少有点运气成分。
高考结束后,父母问我想学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读了十多年书的我,哪里知道喜欢什么,只是说不想学医(因为小时候老生病去医院,一直不喜欢医院的味道)、不学会计。最后在父母的打听下,我的选择,或者说我们家的选择,是一所南方沿海的学校,学的是某某管理专业。
这个选择也是我迄今为止做过的最后悔的决定,甚至不用加之一。
浪费了四年,我至少得出一个结论:任何大而泛的“XX管理专业”都不应该放到本科阶段作为专业方向。
四年里,我们一会儿学点宏观经济、一会儿学点消费者行为学,但又什么都不大懂、什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毫无专业性可言。这个专业真正做到了泛、但并没有引导学生“泛的同时,更要精”。最后,好像什么都拼拼凑凑学了点,但又什么都没学到。
更糟糕的是,泛而不精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完全没有培养起来发现问题、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到了大三大四找工作、升学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学毫无竞争力。高考毕业后,已经和同龄人拉开了不小的差距。这时候意识到要转换赛道,却无异于从头开始。
而我那些本科选择理工科的同学们,获得了一技之长,即使想拓宽职业方向,他们也拥有更多选择。
后来通过考研,我勉强进入一个有一定技术壁垒的职业赛道,但仍旧对本科浪费的四年耿耿于怀,后悔没有选择理工科,走上人生的最优路线。
工作之后,逐渐了解到确实有很多人都没有做本科专业相关的工作。有人本科学了我认为非常不错的某些理工专业,工作后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不在那个领域深耕,而是转换职业方向,做了对专业要求并没有那么高的工作。。。好像大多数人都要绕一段远路,才能走上相对满意的生活状态。
两点中间直线最短,我以前想要的也许是正是这样一条直线式的人生,顺顺当当。但除了少数幸运的人依靠家庭的信息、贵人的帮扶能够走上平坦少阻的直线,大多数人很难仅凭自己的判断走上一条直线,绕路可能是大多数人所必须,只是或早或晚。
未来很长时间,自己仍然会对本科专业心有不忿。但即便高考后选择了我认为很好的那些专业,也没有人能为我保证那样的人生就是我的最优路线。
再看“最优路线”,这个说法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常常以能否达到“成功”作为评判人生路线好坏的标准。用最短时间、最少阻力达到成功的路,是这个标准下的最优路线。用这样一个标准随时测量、评判自己的发展,无异于让自己始终与时间赛跑、与世界上大多数人赛跑,这样的生活又怎么可能不焦虑。
但如果“最优路线”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呢?也许当我们终于到了一个相对平衡、对自我、对生活满足的人生状态时,获得这个状态的路线才是“最优路线”。
这种满足的状态可能是一个月、一周、一天、甚至非常瞬时的。每一个人都曾在不经意时,有过这样的状态,走过自己的“最优路线”。
地图在堵车的时候会告诉你:虽然前方拥堵,但你仍然在最优路线上。
未来有许多可能性,过去已成定局。既然这样,那谁又知道,现在是不是已经走在了“最优路线”上了呢?
本文系“弓乙令”公众号原创,享有独家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