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考后,刘翦收到了职业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非常沮丧。沮丧的不只是刘翦,那段时间,整个家都笼罩在低气压中。
90年代初,职业高中开设的课程并不受老百姓的欢迎,刘翦的父母也持有这一种观点。他们拿着刘翦的录取通知书,痛心疾首:“职业高中啊,别读了。不如找一个师傅,学技术。”
刘翦回想自己上初中时的经历,犹豫着,不知道该答应还是不该答应。
1
“今天晚上我就去跟刘剃头说说,看看他愿不愿意带你。”爸爸摸了摸圆溜溜的脑袋上还不到半寸长的头发,说,“刚好我的头发也长了,我今天晚上去剃一剃,顺便跟他讲讲你的情况,问一问他。”
虽然早就听说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觉得无论做哪一行都可以,只要付出了汗水,获得了生活的来源,就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就能活得坦坦荡荡。虽然学习成绩并不优秀,升上数一数二的高中有点悬,上不了有可能不再读书了。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他,根本就不需要想不上学之后该做什么,答案是唯一的:回家做农民的。有句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理所当然的是要做一个农民的。关于不读书就回家做农民这个话题,难道还需要想吗?农闲的时候,可能会跟邻居哥哥学做泥瓦匠,先学徒,后做大工,工钱高一点;或者给他打下手,挣一点小工钱。看样子,爸爸妈妈的想法和他不太一样。但是,成为一个剃头的,他做梦都没有想过。
“剃头呀?”刘翦嘀嘀咕咕说出了声。
“剃头怎么啦?哪一个人的头发不会长长啊,哪一个人不要剃头啊!不管什么年代,剃头师傅都能够有一碗饭吃。”爸爸有点不高兴了,“你看看刘剃头,天天轻轻松松地在店里,剃头的人自己就会去,几分钟剃一个头,钱就到手了。风刮不着,雨淋不着,一点都不费神。”
妈妈也说:“是啊,是啊,你爸爸说得没错。不管男人女人,大人小孩,谁还不要剪个发呀,剃个头呀?”
“别多想了,就学剃头吧。不过,你如果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也可以说出来,我们给你参谋参谋。”爸爸退让了一步。
“我哪知道。”刘翦说。
“是啊,你这么小,知道什么呀,生活上的事情你能知道什么呀!别多想了,就听我的吧。我吃过的盐都比你吃过的饭多,你听我的,没错。”爸爸的口气又强硬起来了。
考不上重点高中,他当然心有不甘。课本上方方正正的字还好一点,他有精神去看,去读,去想。好像蚂蚁一般大小,串成一串的英文,化学、物理的公式、定律、原理……完全和天书没有两样,只要他一捧起那几本书,就想打瞌睡,不可抑制地打瞌睡。中考成绩不理想,被录取进职业中学,学那些不知深浅的,人人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东西的所谓的技术,还不如学一门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手艺。
想到这里,刘翦叹了一口气,低声说:“好吧,我就按你们说的做。”
2
村子东北角,屹立着一棵巨大的樟树,树龄至少有300年。以樟树为中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延伸出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两旁是密密的村子。樟树下向西的道路大约500米远有一条宽约50米清澈见底的河流,一座长100米,宽20米的桥连接了河岸,过了桥就是市区。市区的热闹延伸到了樟树下面,于是,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街市,每天清晨,农家自产的蔬菜、当天宰杀的肉类、附近村庄池塘捕捞的鱼类……数量以及摊档虽然不如市区的市场那么丰富,但胜在新鲜,价格合理。每天清晨直至下午一两点钟,这里都热热闹闹的。杂货店、理发店、一两间餐饮店,也不知什么时候就建起来了,有的是用铁皮搭的,有的是用砖头砌的,都是简简单单的平房,整天营业。
大樟树树枝半遮半掩的理发店就在两条道路的夹角处,是刘翦要去当学徒的地方。
昨天晚上,爸爸从刘剃头那儿回来,一边在屋檐下冲洗光溜溜的头皮,一边高兴地对刘翦说:“刘剃头答应了,他还很高兴,说自己现在正缺人手,正盼望能有一个聪明机灵的学徒来帮他呢。他现在的那个徒弟已经学了几年了,要出师了,准备到市里开一间理发店。你去了刚好。”
今天吃过早饭,刘翦在爸爸的带领下去了刘剃头的理发店。
“来啦,老弟,这就是你家孩子,叫什么名字啊?以前总是在这里剃头,也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你看看我,真是没有心。”刘剃头还是像平时那样话比较多。
“叫师傅啊。”爸爸在刘翦的肩膀上推了推,说:“这是我家老二,翦子,今年初中毕业,没考上。昨天晚上已经跟你说了的。平时有什么要使唤他的,不要跟他客气。他哪里做得不好的,不听话的,你告诉我。”
刘翦在心里使劲白了爸爸几眼,嘴里乖乖巧巧地叫了声:“师傅。”
“老兄,我儿子就交给你了,我下地干活去了。”爸爸和刘剃头打了声招呼就离开了,把刘翦丢在了这间小小的理发店里。
3
刘翦从此开启了在理发店磨刀子,磨剪子,烧热水,洗毛巾,扫地的生活。
来剃头的人多的时候,他忙得团团转,刘剃头叫他做这做那,拿这拿那。来剃头的人少的时候,他依然被刘剃头指使做这做那。他忽然觉得自己到了刘剃头的理发店后,连看刘剃头怎么给客人剃头都没有时间,更不要说动手操作。
他心里有怨气,有一天,实在忍不住了,他小心翼翼地问:“师傅,什么时候能教我剃头呀?”
“等你把基本功打扎实了,我才敢让你动手呀。”刘剃头看着他的眼睛说。
刘翦拿出了学霸们在学校学习的尽头,紧接着问:“我现在做的这些就是基本功?”
“那当然是的喽。”刘剃头说得斩钉截铁,“难道你觉得不是吗?如果磨刀子、磨剪子你都学不会,毛巾你都洗不干净,地你扫不干净,你想想你还能剃头吗?客人一进到我们店里,觉得又脏又乱,转身就要走,哪里还会进来?因为刀子、剪子不锋利,把人的头发绞出来了,搞得客人头皮痛,你觉得还会有人来吗?”
听了刘剃头的话,刘翦觉得有道理,只好又耐着性子继续做他吩咐的事情。
时间就这样匆匆流逝,眨眼间半年就过去了。
这半年时间,刘翦学会的,只有磨刀子、磨剪子、洗毛巾、扫地上的头发屑。理发,他连看都看得少,更不要说动手操作了。
这半年时间里,爸爸也经常请刘剃头到家里吃饭喝酒,问问刘翦学剃头的情况。每一次,刘剃头都拍着胸脯打保票:“老弟,放心,小翦的手艺包在我身上,他这么聪明又听话,你还需要费什么神呢?肯定分分钟都能超过我。”
爸爸总是乐呵呵地笑,殷勤地给他夹菜,倒酒。
后来,刘翦多了一个心眼。刘剃头在给人剃头的时候,他手里拿着毛巾、剪子或刀子,在旁边站着侍候,非常认真地看刘剃头的手法。他把刘剃头剃头的手势牢牢记在心里,在洗毛巾、磨剪子、磨刀子的时候,手指轻轻舞动,不停练习。回到家里,他把稻草扎到一个小箩筐上面,用剪子把稻草一条一条轻轻剪下来。剪完后,他忽近忽远地观察稻草剪得是否平整,哪个地方需要再剪短一点。他把小箩筐当成了人头,把稻草当成了头发,天天练习。后来他把练习扩展在了瓜类和动物身上。家里刮冬瓜、丝瓜皮的任务都由他负责了。不久,家里的鸡、鸭、狗、猪,都遭了殃,毛发都被他剪得稀奇古怪。后来,家里的鸡鸭狗猪一见到他,纷纷四处逃散,生怕被他逮住。
在刘剃头那里学徒第3年,刘翦终于有机会上手操作。
在刘剃头面前,刘翦第1次动剪子、动刀子给客人剃头,一开始非常生硬,慢慢动作流畅,这让刘剃头非常吃惊,客人非常满意:“刘师傅,你这个徒弟不得了啊,很快你就会没饭吃了。哈哈。”剃好发,洗好头的客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刘剃头说。
刘剃头大笑:“徒弟厉害过我有什么出奇的,就是要一代比一代强啊。”
刘翦有点尴尬,小声说:“不敢,不敢,还是我师傅厉害,我再学多少年都赶不上我师傅的手艺呀。”
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刘翦逐渐获得了更多练手的机会。只要店里的客人一多,刘剃头就会让他给老人或者小孩剃头。随着练手的机会越来越多,刘翦剪子和刀子使用得越来越熟练。
三年学徒期满,刘剃头告诉刘翦爸爸,他可以出师了。
4
出师后的刘翦想以帮工的身份在刘剃头的理发店继续做下去。可是刘剃头说他一个人足够了,不需要请帮工,而且他收到一个新徒弟。
出师等于失业。
刘翦决定到外面去闯一闯。
第1站,他去了距离家不远的市区。市区的理发店并不多,每一间的规模也不大。他一家一家问过去,居然没有一家要请人。
他去了本地区的中心城市。这城市是地级市,规模比他所在的县级市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白天晚上闹市区人头涌涌,理发店、美容店,隔几十米就有一间。
刘翦很快就找到了一份理发师的工作。试用期,给他安排的是对发型没有任何要求的老年人和小朋友。
刘翦发现,自己的理发水平和店里大师傅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太弱了。
大师傅告诉他,他的技艺来得可不容易,到了沿海某一个城市的美容美发学校学来的,经过刻苦练习,努力钻研,渐渐水平才到了这个程度,而且一直到现在仍然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他希望拜大师傅为师,可是大师傅并不答应,说:“以我现在的水平还不能做别人的师傅,没有这个资格。这样吧,我把我以前学理发学校的地址告诉你,你自己去学。”
试用期还没满,刘翦就辞了职。
进入了美容美发学校基础班学习的刘翦如饥似渴地学习理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功。不同的头型,不同的脸型,不同的发型……人们不同的发质适用哪种发型;人们不同的脸型适用哪种发型;人们不同的气质搭配哪种发型……如何拿剪刀?如何拿梳子?如何把头发剪出层次感?……
学校讲授的课程是刘翦听所未听,闻所未闻的。以前他总觉得,无非就是剃个头嘛,哪有那么多讲究,把头发剃短了舒服了就可以了。真没想到剃个头还有这么多学问,真是太孤陋寡闻了。
学了几天基本知识后,学校开展了实践课程,他们在塑料人偶头上学习梳理头发,设计发型,把假发戴在不同脸型的人偶头上学习。
又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安排他们在学校的理发店为街坊免费剪发。来剪发的大多数是老人,儿童,有时候也有一两个年轻男女。每当有一个客人来,同学们都非常非常开心,争抢着上前推荐自己。
每当这个时候,都是刘翦特别用心的时候。他一边细心询问顾客的想法,一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顾客探讨,希望顾客有足够的耐心,给他足够的时间,让他细细为他修剪头发,直到让他满意为止。
大多数时候顾客都很平和,因为这毕竟是美容美发学校的免费理发店。来这理发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小白鼠,是给学员练手的,是要省几个钱。也有一些老人,因为平时闲暇时光太多,无处可去,特地到这儿来,一坐就是一下午,和学员一边聊天,一边享受他们的服务,挺有乐趣。
万事皆有偶然。
有一次,刘翦遇到了一个表面平静其实却心急的顾客。他和平时一样,大约花了一个小时为她理好了发。结果对方虽然满意他的理发效果,却对他乌龟一样的速度臭骂了一顿。
刘翦下定了决心以后要做得又快又好,要做得又快又好,就必须有更扎实的基本功。他知道,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熟能生巧。
他比以前更加努力,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课间和休息时间,抓起学校订的杂志、摆在书架上的书籍,认真阅读、做笔记,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写在笔记本上,把每一本杂志的写的发型要点记录下来。
短短三个月学习时间,眨眼间就过去了,刘翦仍然沉浸在学习的状态中,他决定继续深造。
学校却觉得他学得非常好,有意让他做基础班的老师。他向学校领导提出要求:做基础班的老师可以,他要同时到提高班去学习。学校领导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收他的学费,还给他基础班老师的工资。
5
一年后,刘翦不仅以优异的成绩从提高班毕业,也在美容美发学校有了很大的名气。学校把他推荐到本市一间理发工作室上班。
刘翦依旧带着学徒心理在工作室认真做着、学着。
原来这间工作室是学校老板的,难怪平时极少见到他,原来他在工作室忙。来工作室理发的都是极其注重形象的,有一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老板和他们非常熟悉,对他们对发型的要求也已经烂熟于心。刘翦从老板身上学到了很多,不仅是理发的技术,更有为人处事之道。
刘翦的技术越来越好,为人处事也越来越张弛有度,老板交给他的理发任务多了一些。后来只有极其重要的人物来,老板才亲自动手,其他的大多数交给刘翦。
几年后,刘翦有了自己开一家工作室的打算。他和老板交谈,老板非常支持他,把开理发店需要注意的事项一一告诉他,仍然把他当成自己的得意门生,毫无保留。
刘翦非常感动。
在外面漂泊了三四年的刘翦回到家乡,在市区开了一间以自己的名字冠名的美容美发店——翦子工作室。
他相信,他的热情,他的专业,他的耐心,必将让他的事业从0到1,从无到有,会一路走下去,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