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天不逛挖财,今天因为记账的缘故,顺便看了看置顶的热帖:你愿意为了弟弟妹妹读书,放弃了自己读书的机会吗?这个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鼠标点击一看,题目改成你会做一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吗,越发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一行一行往下看。
这个帖子主要是讨论有没有为了别人做出奉献后留下遗憾的。在帖子下面有人不无后悔地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为了让两个妹妹读研,这位伟大家放弃了自己读研的机会,专心培养弟妹。她把钱用在妹妹们的衣服和学费这些开支上,本以为终于供出来了两个可以分担家计的人,以为自己的付出终会有回报,还未来得及流出两行欣慰的泪水,她就发现两个妹妹沿着人生的路线恋爱工作结婚一桩一桩地向前行进,而这位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让给了妹妹们,自己还要把一手一脚挣出来的资源朝她们身上倾斜的人,最终只是感叹。
她感叹,这些年所做的都成了无用功。家里人已经不记得自己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功劳簿上的一页早就被翻过去了。享受了这份好处的妹妹们无法回报什么,因为她们也有自己的路要走,恋爱工作结婚这些事,在她们自己看来已经是占据了很大的精力,自己的小家庭都顾不上,哪里还有余力回报本来就有扶助义务的长姐呢。
以为自己是悲情英雄,哪晓得转眼间人生如戏,做了戏子一枚感动了自己终究还是得早早粉墨退场。
仅仅是遗忘倒还是好的,更有甚者恩大反成仇。古代有个人帮了别人很大的忙,接受恩惠的人回家和妻子商量怎么报答他。妻子说恩情太大,报答不了,只有杀了恩人才能轻松下来。
这个回帖者不知道,人生就是如此,没有人会一直呆在原地。人,是会变的。可能当时很讨厌一个人,过后回头看看,咦,这个人还不错嘛。当恩情成了别人的负担,可能当时会感激涕零,隔个几年甚至要不了多长时间,受惠者就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很不自然的心态,要么习以为常视而不见要么由恩生害。
不能说绝对没有知道回馈的人,但是这种回馈多半是是建立在施惠者的卑微之下。我本来可能会和你一样,现在却变成了需要仰视你的人。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里顾曼璐原来是个和自己的妹妹相差无几的青春少女,后来为了维持家境,她迫不得已下海做了舞女,接着一步错,步步都错,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顾曼璐错觉昔日的恋人还惦念着自己,结果他早就不记得自己而是看上了自己的妹妹。她发现了这一点,藏在心里的毒也就发了出来。
在顾曼璐看来,满以为自己是家里最大的功臣,弟弟妹妹纵使不感念自己也会保有尊敬。可是谁料到,妹妹顾曼桢已经大学毕了业找到一份不高不低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了。一家人不必再仰赖她了,便不由得将曼璐看轻了去。毕竟舞女是不光彩的,说出来也并不体面。从前还不敢过份表露,时辰一到就成了明晃晃的羞辱。
这样怎么能叫人不疯狂呢?明明是为了家里把自己一寸一寸称斤作两地卖掉,到头来还要受着轻贱。她发现自己的牺牲是毫无价值的,这么多年的苦熬都成了笑话。
这就和另一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有相似之处。弟弟早早踏上了打工的路,大哥安心地在校园里继续读书。多年后两兄弟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弟弟由于没有继续读书,混得不好。大哥终究有个文凭在手,小日子过得不错。
母亲看着差别大的两个孩子的现状对弟弟心生愧疚,经常多照应一些弟弟。这种区别的待遇已经引起了大哥娶进来的媳妇不满。结果弟弟还是要看嫂子的脸色,不知道他是否后悔双手奉上本来可以让自己过得不那么低声下气的机会。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古至今,人人都喜欢鼓吹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记得鲁迅曾经在文章里发过一段牢骚,说假如有人把自己当成牛一样使唤,那么平时被人借着活招牌给店铺做幌子,耕两亩田,挤些牛奶出售他勉强也还是可以忍受的。但是乃至发展到要剥掉牛皮开牛肉宴的地步,那么对不起,这头牛是不肯给人乖乖宰杀的,
要不要做一个发光发热的人,这是个问题。假如为势所迫,也许有时候不得不做出牺牲,毕竟不太可能看着亲人过得惨,但是一定要给自己留出余地,送佛送到西天,弄得自己连一点翻身的资本也没有。只等着日后的回报也是不对的,因为送给别人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了,你想拿回来就要看别人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