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教师的使命》第32~44页,我在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孩子在童年时期是否幸福的重要性,二是在“教书育人”方面,作为老师,是否要把“育人”往前排。
对于第一个思考的问题,我在书中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已经得到了答案,一个人的童年时期是否幸福,和他成长轨迹是有着很大关系的。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新闻报道中,社会上很多有偏激行为或性格缺陷的人,在童年时期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在学校,青春期的学生也有出现霸凌别人和被霸凌者,这些孩子小的时候都缺少爱与管教,以及一些家长的放任自流。由此可见,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第二个思考的问题,我自己也是一直在想,人们都说老师是教书育人,那么重点到底是哪个呢?其实我个人觉得,“育人”更重要一点。作为老师,不仅是在学校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对自我、对自主、对自由有追求的人,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就需要将这些价值观要蕴含其中,只有这样,学生最终才能成就自我。
在书中,张老师还举了“尿裤子”的例子,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有孩子会在上课或午睡途中和老师提出想上厕所,这个时候我也是有点纠结到底要不要让他去。不同意吧,怕他是真的,到时候尿裤子或憋尿,对他的生理和心里影响不好。同意呢,又担心他不是真的想去,有其他孩子学他,这样也对他的规则意的形成有影响。所以老师前期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当然,有个别孩子是真的在上课期间突然就想上厕所的,张老师在书中提了一个建议,说:“上课以后你们不要上厕所,如果你们实在想上厕所,不要影响别人,自己走出去吧。”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很好的。
还有就是孩子在尿了裤子后,你的第一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是很信任你,才会把自己尿裤子的事情告诉你,如果这个时候你的表情和语气是不耐烦、嘲笑、埋怨,那么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就会产生阴影。好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留下温暖的记忆,他不会为尿裤子而羞耻,这个突然的遭遇就不会变成他一生刻骨铭心的痛苦与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