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很多人谈论《论语》发现,大多数人接触,认识《论语》都是在中学读《论语十则》的时候。说实话,回头看看中学时读到的论语语句确实比较乏味,枯燥。再者说,我们接触论语的时间也不对,一个中学生,深奥的语句看不懂,但又想告诉您这本书有多么好,因此只能收集一些有关学习,谦虚的语句。我觉得这是不妥的安排,就好比一个15岁少年被家长安排和风韵老成的妇女约会。其一,少年欣赏不了女子的美;其二,少年脑子里女性的形象被扭曲了。我后期研读《论语》之后,每每和别人谈论《论语》,我总是感慨:那些年被误解的《论语》呀!我写这个书评的目的就是为《论语》“翻案”,让更多曾经有阴影的人能买一本《论语》读一遍,品一品。
提到《论语》,很多人认为他离我们很远,其实不是。我常说《论语》就像中学守则一样,为我们的言行提供一个规范和标准。其二,论语不像《道德经》那样是一个哲学体系不能断章取意,他可以句句分开来读,这样读起来就轻松很多。
如果在这里通篇来讲论语,我是做不到的。其一,我没有相应的能力;其二,也没有必要耗费大家阅读的时间。我就讲几句我能理解的和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语句,从而到达让大家有兴趣读论语的目的。
一、君子,不以其人废其言、不以其言废其人。
这句话的原意已经,很浅显易见了。我还是在啰嗦一下吧,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就认为他说的每一句都是没有用的;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说错一句话,就认为他这个人是没有用的。或许我们的翻译,没有一句一译那么严谨,但意思到了就行。生活中,工作中,有效沟通成为人与人交流的最大问题。我们往往不能放下自我,让情绪先入为主,忽略了沟通问题的实质。这句就可以作为我们与他人交流时的准则提醒自己。
二、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们常说以德报怨,也常拿以德报怨形容一个好,有度量。看看孔子的答案: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何谓以直报怨,我们来说一个故事。张三和李四在公司的食堂里发生了口角冲突,这件事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了。有一天,公司老板找到张三。公司想提拔李四做车间主管,想听听张三的意见。张三如果说李四不行,别人会不会认为张三公报私仇,以怨报怨;如果,张三说李四好,就会赢得公司其他人的好评,夸张三以德报怨。那么如果你是张三,你会怎么做?看看,孔子怎么做?孔子会以直报怨,实事求是的给出客观评价。如果李四合适,张三告诉老板没问题,不是想求得以德报怨的美誉而是实事求是;如果,李四不合适,张三就告诉老板李四不适合,不会顾忌别人说他公报私仇,以怨报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以直报怨。
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论语》中,有关谈孝的语句很多。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一句。何谓经典,2500年前说的话,至今仍有当代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当今认为自己孝的人认为只要自己能赡养父母就是孝,但是如果我们不尊重父母不陪伴父母和养一个狗和马有什么区别。我觉得这句话更适合当今。对父母的孝,养是基础,敬是核心。心灵的认同,时间的陪伴,岂不是更为重要。当然,年轻人都很忙,但是心里有没有父母只有自己知道,你的父母也知道。
就说这么多吧,有计划我们再聊聊《论语》,希望大家看完后有兴趣买一本《论语》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