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和孩子们的真正相遇是从握手和触觉魔法袋开始的。晨圈开始,会唱歌点名问好,每次唱到自己名字的时候,孩子们略带羞涩的开心会洋溢在脸上。摆放当天的星期小精灵是他们很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他们也会关注今天谁穿对了颜色。
伴随着拍手律动,孩子们吟诵声律启蒙,唱着歌就把古诗给记住了。爸爸妈妈们还把这些古诗写下来画下来做成一个精美的独一无二的读本。他们经常在游戏时、在劳动时、在玩耍时会不经意地唱起这些经典,特别可爱。
晨圈里会带着孩子们做一些感官活动,去发展孩子们的触觉、平衡觉、运动觉等。波鸿桌子跑酷,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规则渐渐清晰之后,现在只要一说关键词,孩子们很快就会知道怎么去做,秩序带来效率。他们越来越跟随,这也让我上课的时候会迸发出一些灵感,及时加入或调整活动。
这个语文板块,学习汉字当然是重头戏。自编了汉字故事,意在与汉字的源头和本义相连接。把互相关联的字放到一个故事里,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和记住。讲完汉字故事,便会带着孩子们画蜡块画。很多字就被藏到了图画里。有几次,孩子们自己就找出了图画里的字。他们有时候看到甲骨文,也能多少猜到对应的现在的字。
往往他们都不觉得自己是在学习,就把学习这件事给干了。他们用宝石摆字,用自己的身体摆字,用身体去学习。先完成课堂任务在等待的孩子,我会让他们在我背后写字让我猜,这样顺便还悄悄地“检测”了他们会写了没,笔顺写对了没,再有针对性地和他们工作。
这个板块的滋养故事还是用的中国童话。往往口述一个故事要花二十分钟,但孩子们听故事非常“入戏”,那听入迷的表情,还常使我“出戏”。我内心知道,这些童话故事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他们的心魂。
在长假回来之后,孩子们得到了非常珍贵的礼物—竖笛。老梨树的故事,让竖笛在一个充满崇敬感的氛围里出场。前面铺垫很久的吹羊毛、吹蜡烛、吹纸巾等吹气练习,让他们第一次去吹竖笛的时候还算顺利。在学了两个音以后,我在上课的时候,即兴用两个音编了一个小曲,他们也跃跃欲试,眼睛里放光。我背过身吹出的音,有些孩子可以“复制”过去。
在晨圈部分会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练习竖笛和线画,慢慢地孩子们也进入到了这个节奏里。用手指谣、节奏拍手、自编小曲等方式去过渡和转换,也使整个课堂更加流淌。
他们非常喜欢和我玩听觉游戏。“一休式”擦地的时候和午睡前,会用竖笛、莱雅琴和高品质的三角铁玩听觉游戏。
英语课也有一些惊喜,孩子们在每天的歌唱律动游戏故事里面,慢慢建立起对英语的感觉。很多能听懂了,甚至很多会说了。日语课上新教授的一个关于身体部位的内容,英语课正好已经练过好多回了,孩子们全部用英语说出来,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和主课一样,湿水彩课上对不同颜色品质的体验,蜂蜡课上对有温暖质感的蜂蜡的塑形,课程都在支持孩子们的思考、情感、意志的发展。手工课上,孩子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作品,自己编的绳子,自己打磨的手柄。一做完就兴奋地用它跳绳了。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院子里的柿子成熟了,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摘下柿子,在烹饪课上削皮、晾晒,就等着美味的柿子干啦。
户外自然散步,孩子们总是能发现和创造出很多好玩的。连我自己都感觉到被大自然疗愈了。
做一个妈妈老师,不容易,也有别样的幸福感。我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回家还会学着我的样子给我上课,还把游戏课上玩过的游戏自己稍作改变和设计玩起来,可见每日的流程步骤、内容都深入他的意识。老师是那个孩子们愿意跟随和模仿的爱的权威。努力让自己的课更有美感、秩序感,带给孩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