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妖风,把孩子英语启蒙时间提前到了3岁,说这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6岁都算晚了,8岁就肯定落后,10岁基本无望,12岁此生就永远与国际脱轨了。
知乎上有个段子说的挺好:
问:孩子4岁,词汇量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答:在美国够了,但在海淀肯定不够!
说真的,现在我都不敢看家长群,一看就焦虑。在英语学习上,群里的家长绝对与世界接轨了,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找各类老外撰写的原版教材,要不就是各种在线一对一口语教学课,同时严重鄙视学校的教材,觉得对孩子来说太简单了。
在我参加的亲子教育群里,有一位母亲在群里吹嘘,她6岁的二姑娘正在跟着一位名师学习DK Readers这套教材,据说这位老师非常注重语言天分,在孩子能接受授课之前,要先让这位神师听听孩子的英文发音和朗读水平,得到认可后方可拜做弟子。好么,这是学英语还是学相声啊?到这我算彻底明白了,为啥印度阿三的英语说的那个鸟样,但却敢于跟世界上任何一个Native Speaker唇枪舌剑,但是到了我们这,就这点发音问题,都能造成英语学习的鄙视链,全拜这种神仙老师所赐!你说你搞教育饥饿营销就算了,但也别弄个体歧视啊,咱老祖宗说好的“有教无类”哪去了?
其实,也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一路向西。有的家长十分推崇所谓经典,尤其那套迄今为止诞生了20多年,由亚历山大和北外校长何其莘合著的《新概念英语》系列,按教材的介绍,其主要作者亚历山大是世界级英语教学权威,但是我查遍了互联网,也没看到哪个语言学术权威网站给他这么个称呼。我对亚历山大先生绝无半点讽刺,但出版社这么包装作者,以博取学习者认可就不厚道了。
我纳闷的是,用年代如此久远的书当做现世的教材是否合理?毕竟孩子学的是灵活多变的语言,不是主宰宏观宇宙的牛顿三定律啊!
同样作为孩子家长,特别能理解在学习的路上帮助孩子做点什么的心态。但有的时候,越是心态着急,就越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人一旦失去理智,就会对现状作出失真的判断。
其实英语充其量就是个交流工具,往大了说是思想的载体。能用英语准确的表达你要表达的意思,能够准确无误的理解别人所要传递的信息,这就足够了。除非孩子将来要靠英语吃饭,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得看人工智能的脸色。这么说吧,就算孩子将来能够登上TED的舞台向全世界发表演讲,也是因为演讲的内容,而不是英语有多流畅,口音有多正宗,这不是买椟还珠吗?
提前把英语问题解决了的确可以给其他关键学科让路,这个思路是没有错误的。沿着这个思路下去,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英语学习最具性价比的方式反而应该是“够用就行”,而不是“超纲学习”,孩子应该把大部分的精力留给更加全面的发展才对。
针对知乎上的那个段子:
美国4岁的孩子,是母语水平的日常实用听说1500,咱的孩子可真的是硬记1500,但凡是个普遍意义上的纯血中国家庭,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覆盖这么广的英文词汇,只要日常练习跟不上,这1500早晚也得打水漂。
有的家长说,学英文可以增加孩子的环球视野,道理没错,但这话的逻辑有错。别的不说,家长和学校能用中文让10多岁的孩子清晰的理解世界格局吗?能用中文让孩子记住DK Readers教材中那些自然历史人文科学的词汇吗?孩子能清晰理解《新概念4》里《伽利略的复生》那篇文章吗?我想,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能,不能的原因肯定不是中文不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无法与这些思想进行平等对话。靠一门语言,一通百通,抱歉,天底下没这绝学。
想增加孩子的格局见识,没问题啊,中国人写的好书多的是,中文翻译的外刊也汗牛充栋,读就是了。在目标前提下,选择最高效最具性价比的方式解决问题才是最明智的做法,而不是花样翻新的增加负担,我想这也符合国家“双减”政策的初衷。
说到底,还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对孩子的定位不够明确,对整个人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不了解导致的。
将来出国留学的,直接上剑桥雅思不会错,既不浪费时间也不会走偏,最好能上外语私立学校,完美适配生活学习,也不用考虑国内考试结构,直接提升英语硬实力;
留在国内升学考试的,死啃教材和考试题型也断然不会南辕北辙,毕竟咱内卷的是考试能力,不是英语能力。学有余力和对英文特别感兴趣的,的确可以学习ESL(第二语言)教材,不管是DK、Collins还是National Geographic都可以,但同时确实需要一名英文功力深厚的教师做辅导,毕竟教材里一个中国字都没有;
特别希望孩子能用英文进行思想交流的,那就更不应该在英语过多投入时间了,因为需要的是历史、人文、科学的视角和知识,以及积极的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光这些东西就得占用大部分时间去阅读和内化;
至于要孩子将来进CGTN的,对不起,格局太大了,这篇文章撑不起来。
啥?孩子出国以后怎么办?
该咋办咋办。只要能过了雅思托福的,就说明基本功不差,出去之后慢慢适应呗。你总不能质疑雅思托福的成绩真实度吧?那可真的是实打实由母语人士架构的考试体系。能拿到国外学校要求的语言分数点,那就没啥可担心的。
只要冷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语言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父母跟孩子说了将近1年的母语,他们才能开始牙牙学语,张口喊爸妈。等他们长到3岁才能较为流畅的说话,去到幼儿园里,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洗礼,在语言上又更进一步,可以识别到不同的口音、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在3-6岁的孩子中,中文词汇量会根据家庭素质呈现高低多寡,但也不会高到离谱。在整个语言习得阶段,只有母语者才能依靠母语学习新的词汇。
看出来了吗?没有绝对大量时间的语言孵化,妄想通过几本洋教材,上一对一口语课,读几本陈旧的教科书,让名师指点指点,就实现语言阶级跨越的都是痴人说梦。如果真的特别希望孩子能像用中文一样流畅的使用英文,真正缺乏的不是某种教材,缺乏的是长时间母语环境的浸泡,要么有一方是外籍人士,要么就得靠金钱,创造全英文的日常生活环境。可是,对大部分的家庭来说,这个投入性价比高吗?
咱们可以参考张文宏接受CGTN的英文采访视频,发音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如果细究语法的话,那也真是漏洞百出,在表达方式上也听不出太多英美地道俚语的使用,中式英语痕迹明显。但是饶有意味的是,他在听的方面一点障碍也没有,无论主持人的语速有多快,用词有多地道,他都能快速听懂。如果仔细分析下他的发言,会发现他在专业词汇的使用上恰到好处,这和他在医疗专业内高频度使用英文进行深度学习有很大关系。
踏踏实实的跟着国家教材走,把语法基础打牢靠,常用词汇烂熟于胸,以大量阅读为主导,听力进行分级训练,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上,用最小的推力达到最大的距离,这才是普通家庭孩子的英文学习最靠谱的方法。说和写这种输出性学习,对于没有语言环境的家庭来说,压根就不是第一选择,就算永远也达不到母语者的表达水平也不会对孩子的求学之路有啥大影响。
英语终究是一个工具,没那么绝对化的重要,在自己实际需求范围内达到够用即可,毕竟世界这么大,需要我们付出精力的地方还很多。
相比英语学习本身,明确学习目标其实更重要。
世界那么大,何必浪费生命跟一门语言较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