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情绪就像个小孩子,总在我们面前跳着、叫着、要求“请看见我!”它们要的是关注、不过是关注。但它和大多数小孩子一样,对于获取关注有着一种错误的信念,即如果不能正面赢得你的关注,那就用负面的影响,即使是负面的,也总比没有好。这也就是为何我们的负面情绪总是持久和具有破坏力的原因。
虽然我一直明白”回应情绪“的原理,但在日常陪伴中,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朋友,通常还是很容易陷入”关注解决问题“的理性误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信任自己多过他人:老是觉得”你看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吧,让我给你讲清楚“。但其实每个人都有理性,在理智状态下,不需要别人教,都可以判断怎么做是对的好的;但在情绪;来袭的这一刻,我想的不是”事情对不对我做的好不好“,唯一想要传递、确定的信息时:我想知道你在乎我——这是我的新知:如果情绪有统一的表达,那就是“我想要证明自己是被在意的”——如果我们可以自带翻译机,将他人的情绪,尤其是让人不悦的负面情绪自动翻译为这句话,很多看似冷酷、不近人情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了。
如果情绪的主人对我们足够重要,确实是“我在乎”的,那么我们一定有动力为自己配备这样的翻译机。情绪不是问题,不需要走理性程序去被“解决”,它原本就是感性的,无法被放在实验室里分量称重淹没化验最后得出标准结论,它需要的是被看到,被认同,被接纳——在具体形式上,肢体语言通常会比语言更有优势。因为语言表达更容易引发理智脑的“思考”,而身体的接触则更多的“走心”。
A1:
一个月前,大学的死党姐妹打电话给我,倾诉她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和妈妈及老公之间的矛盾。守着电话,我听到她带着哽咽的声音,心疼不已。我知道任何家庭问题都是千丝万缕由来已久的,作为一个外人我无法去评判,给出的任何劝解和建议很可能也都是片面苍白的。于是我只是静静的听她说,并用“嗯”,“我在听”,“你说”这样的简单语句来回应她。受限于电话这种沟通方式,我听完她说后,用语言告诉她:亲爱的,我现在看到你内心的那个小女孩,她特别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认可,我看到她那么孤独、难过,真的很心疼。所以现在我要过去拥抱她。后来她给我反馈说,听我这样说,感觉好多了。
回想这个陪伴的过程,她在描述中也表达了家人给她的反馈,每次当她烦躁时,家人都会”就事论事“的用辩解或指着来回应,她”我想知道我被在乎“的隐藏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情绪更加强烈汹涌;而我在安慰的过程中,没有给任何”建设性意见“,从头到尾只是在看到她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用语言表述肢体行动——这是她没有在家人那里得到的反馈:我在乎你,我愿意陪着你,我愿意拥抱你、接纳你。正是因为这样的”认可性回复“,帮助她重新找回了力量感,让她能够走过情绪的低潮。
A2:
最近我家比较常出现情绪冲突的时刻是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不遵守规则,临时反悔,我会说”如果你不高兴,我们就先不玩游戏了“。这本来是一个挺好的让孩子明白要遵守规则的设定,但我用起来总有点要挟孩子的感觉。这时孩子看到我情绪不佳、板起脸来,都会更加缠着我说”妈妈你抱抱我“,通常他的纠缠会让我更加烦躁,不愿意回应他的要求。
1、明天跟孩子聊聊他在游戏中输了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请他说说这时候希望妈妈怎么回应他。如果他愿意,我们可以约定一个手势,来代表”妈妈知道你输了,让你控制不了的感受又来了“。
2、写一张字条:”妈妈你抱抱我=妈妈我想知道你在乎我“,贴在写字台前和沙发后墙上(这是我和孩子比较常待的区域)
3、跟孩子表达,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妈妈必须”变成哑巴“,只能用动作来跟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