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中,莫里教授说,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
第一次接触到死亡,已经是在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久远到我对它的记忆只剩下支离破碎的画面。
那时候大概五六岁吧,奶奶去世了。奶奶因为身患残疾,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屋子里。在我的印象中,那间屋子是比较暗的,我下意识的害怕哪里,我与奶奶的交集很少,奶奶并没有在我的童年里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所以她的离开对懵懵懂懂地我来说,并没有给我造成什么影响。
家里人请道士来祠堂做戏法。我对那些人戴着的面目狰狞的面具、摆在祠堂里的纸质的小屋、纸片人和棺材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还未理解死亡是什么,但看到这些,我顿时有一种恐惧感,那大概是生命对死亡的本能反应吧。
送葬那天,许多人都披着麻衣,排着队,抬着一口棺材,还有一群人捣鼓着诡异的哀乐。之所以说是诡异,是因为这样的声乐有一种让人灵魂发颤的灵异,让我有一种不知名的恐慌。为什么这些送葬的音乐是这么恐怖呢?可能与人们自古以来对死亡的恐惧有关吧,这种恐惧被刻印在了基因中,即便是年幼无知的小孩也无法避免这种情感的唤起。
这是我对死亡最初的认知。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意识到它似乎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最近,朋友的外公去世了。
我蹭的几门课竟然都有涉及到死亡这个话题。我想,死亡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我们看起来还很年轻,谈论死亡,像是犯了某些忌讳。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就像是来到这世界旅行一趟的行人,我们用一样的方式来,又用同种的方式离开。无论是到来还是离开,都是这段旅程的一部分。
为什么我们会死呢?我不知道。是因为DNA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优胜劣汰,还是自然物质的再循环呢?
也许是以为自己还年轻,有一种生命的终点还很漫长的错觉,也许是不曾亲眼看到生命的消逝,没体会过死亡对生命情感的冲击,所以我有些无知地思考我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在我生命的尽头,回首这短暂的过往时,会起什么人和事呢?我又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是对死亡的恐惧,是对今生的不甘,还是对生命的平静呢?
自从认真思考了死亡,我的脑海中便有一个奇妙的情景挥之不去。那像是我临死前的风景。那是一片茂密的灰色的草原,这是一片等待新生的草原。远远望去,空旷的草原中生长着零落的枯树,他们的生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干。在视线的尽头,有着微微起伏的山脉的剪影。今夜的群星乘着恰巧没有月的晴朗的夜晚显露出来,在星空中闪烁着,如同一条流动的星河。那是从遥远的过去侵袭而来的微光,在一个将死之人的是最后时光里,给他带来了一片安宁。
我正靠着一棵枯树坐着,静静地看着星空,欣赏着它在静夜中的柔美。脸颊被星光照成银亮色,眼眸中流动着银色的星光,我的眼睛仿佛也变成了星星。四周寂寥无人,只听得见轻风拂过,枯草发出的沙沙声。我并不觉得寂寞。我的嘴角维持着没有丝毫生机微笑,只觉得身体一阵轻松,心中一片安宁。我没有在想自己的一生,我只是痴痴地望着绚丽的夜空。这是我一生中看到过的最美丽的风景。渐渐地,星星似乎越来越亮了,现实开始变得和梦一样。然后,我大概是死了,变成了一颗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