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活,但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在饿的时候去吃饭,会在无聊的时候刷刷微博和朋友圈,会在孤独的时候和主播们聊聊天,送点礼物,赚取感谢一声。
我们生命存在的事实只有在这些时候才会被证明,当我们感觉到饿的时候才发觉我们还活着呢,当看到微博和朋友圈别人的动态才发现我们还存活在这世上,当我们和主播门戏谑时才发现活着的美妙。我们沉浸在一个虚拟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占据我们的主要生活,我们的饭食是外卖小哥的送的,我们的见得最多的真人是外卖小哥,其他的人际关系就是朋友圈里那几个几年都未见的所谓朋友其次就是手机关注那几个主播。偶尔也会出去,但不是外面和煦的阳光,惹人的花草,人儿的真诚热情。而是另一半絮絮叨叨的强迫,抑或是健康的威胁。里面都充斥着很多的无赖和不得已。
我们是幸运的,出生在电脑时代,成长在网络时代,又追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从现实走向了虚拟,从真实走向了虚无。我们不在关注我们自己发生了什么,倒是乐意去窥视别人的世界。我们的好奇心,不是什么发明创造之类的,而是别人的隐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被绑架者,不是为自己而活,倒像是为别人的生活点赞,为别人欢呼雀跃。而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却缺少关心和思考,甚至置若罔闻。这样的状态确实有点没心没肺。“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如果按苏格拉底的标准,我们甚至不配活在世间。
越来越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并未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心理障碍反倒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于每天都只会刷微博或是朋友圈的人,我们不要报以太多的指责,更多的是同情。
真正的生活,但是总有一些障碍阻挡着,有些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有待完成,但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然后生活又会循环,最终我终于明白,这正是我们的生活。
微博和朋友圈仅仅是一种工具,其背后是我们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于是我们就采取这样的策略,培养暴露癖和窥探癖,我们以暴露自己的生活来获得一种心灵的认可。一个赞,一句评论,一次转发我们都会喜极而泣,瞬间会感觉到一种认同感。他们以这样的方式宣布他们的存在。因为微博和朋友圈我们感觉这个世界还在运动,如果某瞬间离开它们我们都感觉与世界断了线,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活着,生活是否存在,外界是否存在。
虚拟世界受到大家青睐的原因,除了有五彩缤纷的讯息外,还在于里面没有禁锢,没有束缚,没有道德的约束和底线的压力。当今时代是欲望膨胀、个性迸发的时代。特别是年轻人的群体,容易接受的是革新的思想,反叛的思想被无限的放大,个人主义被极端推崇。正如奥利弗 · 萨克斯所言“每个人都注定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去寻找他自己的路,过他自己的人生,去赴他自己的死亡。
这样时代让我们的谈话不再有了心理上的畏惧,我们的对象也更普遍。因为没有什么道德和礼仪的约束,我们的言语更无所忌惮,我们也不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我们开始在各种平台上肆意发表言论。我们希望用自己的言论去影响别人,让别人接受;别人如是。甚至我们毫无底线的攻击别人,反过来也被别人攻击。我们成为了言语的施暴者,同时也成为受害者,没有双赢,只有双输。我们总是希望强势的去侵占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空间,希冀影响别人,让别人成为自己的言语附庸。最终言语中的个人主义会惹恼很多现实的交往对象。我们最终得到的是失去。这就是一场幼稚的游戏,他没有教会我们去成长和成熟,而我们却学会如何了去伤害。
除了这些,在我们生活里有一样东西永远绕不开。游戏一直以来就有他生存的空间。读大学时,一次去操场,从我寝室慢慢走完整个楼层,大概有20多间,每个寝室桌上几乎都是排得整整齐齐的电脑,在其前面坐着一个目光炯炯的人。眼睛是那样的明亮透彻,闪烁这亮光,但很遗憾,内容确实各色网络游戏。而且还时不时听见那种只有在网吧才能听见的吼叫声,谩骂声。我静静的走过,没有任何语言。我不禁和我同伴开起了玩笑:“这俨然就是一座网吧嘛”。
我们费尽所有气力,甚至是遭受各种虐待,抵制各种诱惑只为踏进大学,但却不自觉的迈进一座网吧。我不会打游戏,也没有那份天赋和精力,也没办法去感受游戏带给我的超脱感。但我却是实实在在的看到过游戏带给人那种忘我,那种着魔似的满足,那种梦游天姥山的感觉。我现在只有庆幸我没有电脑,没有游戏,不然我也会坠入这无尽的深渊。不需要再去说太多的关于网络游戏的东西,因为很多人已经比我讲的更透彻。我只是想提出一种思考,这就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吗?或许这也是一种人想要的生活吧
生活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中汲取了什么。生活本就充满辩证法,关键是你的态度,你的抉择。
在我们的认知里,虚拟世界是无所欲为的,是放纵思想的平台,是逃离现实的借口。是害怕和恐惧的遮羞布。在那里可以表达我们不能表达的东西,有的是坦诚和信任,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价值取向,有人生的方向,有我们孜孜以求的自由。
在那里我们不用去负责所表达的想法,当然违法乱纪的事除外。因为我们还没有承担的勇气和能力,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逃避。所以我们害怕去承担责任,责任对我们还是很沉重,无力去承受它强加给我们的力量。同时现实的尴尬和尔虞我诈,我们又不愿太早去混迹。因此网络是最理想的选择,思想的释放,生活轨迹的暴露让我们找到心理的平衡。社会如何的不公,如何的腐败,我们如何的被动,堕落不是我们的错呀,我们又不愿意去认命,但也苍白无力。我们习惯无病呻吟的吼叫,而不愿去接受,不愿去屈从。说到底我们太浮躁,太贪心,太自私,因为我们不愿意去直面应该的责任,所以就去抨击我们的社会,抨击周遭的生活,用自己的价值去偷换别人的价值,无所不用其极地影响他人,让别人成为自己的附庸。这是何等的狂妄,何等的狡黠,何等的不可一世。我们想以此来逃避内心的病态心理。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兴高采烈的活着
我们何以生活得如此不堪,因为这样的病态心理始终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而且无力去改变。如果我们无力去改变。换个思维,根本就不需改变,就选择去适应,而且还要以高姿态去适应,睿智的选择,戒除浮躁的情绪,勇敢去承担责任,宽以待人,直面生活的困境,平静的去应对生活的纷繁复杂,去感受生活带给你的辛酸苦辣。徒劳的牢骚,无病呻吟不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办法。
我们的社会充滞着浮躁的情绪,商业社会满是利益的诱惑,而它的副产品也日日更新。我们拜金的同时,也衍生出崇拜那些副产品----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直播。我们对他们产生了一种依赖,一种瘾。失去他们我会像丢了魂似的,仿若生活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总结的:新教伦理促使我们去改变,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我们没有宗教信仰,但是那些商业社会的副产品很能说明问题,他们也正在形成自己的伦理系统,在不久将来推动经济的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他给我们的心理也带来的畸形发展。
人的追寻,涉及我们的存在境况中最隐秘的生命政治。最明显,我们首先会遇到两类不同性质的追寻:以现实为界限的追寻,以内心为可能的追寻。这种追寻都从它们各自的角度丰富着我们又撕裂我们。
最后我想用克伦凯郭尔的一句话做结:你信仰什么,就生活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