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努力”这个词,很多人都会陷入自我感动,会觉得当下的自己真的在很努力地做每一件事。
那我就来敲醒你吧,“努力”也是有起点的,不是谁都有资格用来形容自己。你会产生“我很努力”这种错觉,是因为你正在做自己本该做的事,只不过这件事有点难度而已。
本该做的事,即本职任务,无论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只有在本职任务之外的付出,才能看到努力的苗头。
很多人都嚷嚷着,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还是不能达到目的。你或许可以细想一想,自己是否只完成别人布置下来的任务,而没有继续自我开拓。比如你是学生,是否只完成大家都在做的作业,你可能会觉得作业量很大,花费了你全部时间与精力,但不好意思,别人也和你一样,所以你们的“努力”是持平的,只有超出这条持平线的努力,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努力,否则就是自我感动。
超过持平线之后,越努力认真做事的人,经验就会越丰富。因为事情本身给他们带来了麻烦,所以他们需要不停地想办法去解决麻烦,于是就会比持平线内的人多出各种各样的经验。有了经验,事情做起来就简单多了,正如那句话“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而别人不知道你背后的付出,所以会轻易地给你盖章“你很有天赋”。只有你自己知道,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无限地靠近他人定义的“天赋”。而只有自律、控制力强的人,才能做到持续不断地努力。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很多人是从你“努力的结果”来定义天赋二字的。
努力二字太单薄了,必须要有个过程,最好还要有个结果。你若是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努力取得一个好结果,那么别人或许会说你对那件事有一定的天赋。倘若结果不如意,也会认为你是个勤奋的人。若你既没天赋,又不努力,别人大概不会轻易评价你,毕竟没有一个鲜明的点引起别人的讨论。
而“努力的结果”所到达的高度,也会分为两种。一种是触到模版式框架的顶部,这个有点类似于应试教育。你按照要求,在这个框架内取得很好的成绩,框架内的人就会说你有学习的天赋,但这个天赋是局限在框架内的。
这一点也有很多人沿用到工作上,很多工作都有模版可套,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按照这种习惯勤勤恳恳做到高层,也算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努力。
另一种是不受框架限制的,并且是以第一种为前提,只有在框架内打好基础了,才能冲破限制性的框架,才能真正寻找到能让自己的天赋自由发挥的事情,并在众多人当中脱颖而出,做到真正去热爱那件事。
比如你是学音乐的,老师会让你练歌喉,学跳舞,学乐器,各项的基础你都有了。某一天你忽然发现自己对钢琴有种特殊的感情,并且学得最快最好,这就是你从尝试的众多事物当中,真正找到了能让自己发挥出色的那一项。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
再好比毕加索,提起他,大部分人对他的画的第一印象就是“孩童式的涂鸦”。但他其实是一个天赋型的画家,绘画基础极好。他是达到了一定程度,才知道自己哪些事情是应该坚持,而哪些又是不应该坚持的。他如果依靠天赋型的高超画技走下去,那么一定会被同时期的其他天赋型的画家的光芒掩盖。于是他选择反向而行,几乎用一生的时间,去像孩子那样画画,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天才都需要基础,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只有持续不断地努力打好基础,才能助我们往前跨一步,才有能力去创造出新的东西。这自然是一种天赋。
而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天赋与否,大多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所得的一切结果,如果到头来只是为了赢得他人的评价,那未免太不值得了。
很多人就是听到别人说“你没有天赋”因此颓靡许久,继而放弃努力。还有一部分人则相反,他们听到别人说“你很有天赋”从而高傲自满得意洋洋,觉得自己不用再去努力了。这两种都是非常极端的走向,只听到评价,忘了努力的初衷。
还有一部分人不用怎么努力就能达到别人的终点。对于这一点,我们通常会产生另外两个极端,一是觉得努力是无用的,二是觉得努力了就一定有用。其实无论做什么事,尽心尽力就好。
更有一部分人,因为习惯偷懒,稍微努力一下下,就自我感动。对此我们要有自我警觉,更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真实情况只有自己知道。
有些人一辈子从未被夸过有天赋,但他还是体面而认真地活着。有些人一辈子都与天赋二字相关联,但他仍旧继续努力。这是值得学习的两点。
“努力”与“天赋”挂钩,其实是对彼此的不尊重。不去在意“天赋”二字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一种另类的天赋。做一件事时,只有不被“天赋”二字困扰,我们才能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