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得到一次出差培训的机会。培训方极尽地主之谊,食宿安排的十分周到,尤其是吃。每天三餐都是极高标准的自助餐,而且食材新鲜,种类丰富,厨师手艺也好。顿顿鸡鸭鱼肉一样不差,而且色香味俱全。遇到这样的自助,我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每一顿都吃到很饱,害得我出差三天胖了四斤。
三天培训结束后,回到家已是下午,晚饭就在家旁边的小店解决,点了一份八块钱的大碗米线。米线的烹制十分便捷,热水一烫,舀一勺肉沫炒制的杂酱,或是肉丁炖的焖肉作为帽子,再按个人口味加上酱油、葱花、酸腌菜等等,不出五分钟,一碗米线就可以做好。米线端到面前,一闻到香味,只觉口舌生津,瞬间感觉全身的细胞都被唤醒了。一口米线下肚,觉得之前培训的东西,还不及这八块钱的米线美味。
真的是,山珍海味,比不上家乡味啊。
思乡,有时也是想念家乡的食物吧。说到家乡味,不得不说,中国的吃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从沿海平原、到内陆高原,中国辽阔的疆域,多种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可用的食材也很丰富。各个地方风土人情各异,每个地区都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饮食风格。就算是相隔不远的两地,饮食上多少也有差异。家乡也就和食物味道联系在了一起,总有那温馨独特的味道,独一无二,历久而弥新,无论离家多远多久,都会深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远在他乡时,最渴望的事,就是能吃上一顿地道的家乡风味了吧。
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中对于思乡的解释,我深感赞同。
人还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随着进入小肠的食物的种类,蛋白酶的种类和解构开始形成以至固定。这也是例如小时侯没有喝过牛奶,大了以后凡喝牛奶就拉稀泻肚。
于是所谓思乡,我观察了,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美食,代表着家乡吧。对于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来说,能代表家乡的食物,就是米线了吧。听过两个笑话,一是:云南人的血管里,流的不是血,是米线。二是:云南人每天吃的米线,连起来,可以把地球裹成一个毛线球。可见我们对米线是多么的热爱。
很多人知道云南有过桥米线,其实过桥米线只是云南米线中的冰山一角。各种做法的米线既可以作为主食果腹,也可以作为休闲时的爽口小吃。过桥米线流传到了北京,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在北京上学时,想吃到正宗的米线,只能去驻京办的餐厅,当然价格就不实惠了,只能是在思乡心切时,为了缓解一下思乡之情,才去吃上一顿。每个假期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碗米线,感觉吃到了这口米线,才是真正的回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