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5 星期四 晴
之前和孩子同学的妈妈参加一个垃圾分类的活动,中间几位家长和里面的老师进行了一会儿探讨,一个孩子的妈妈提出了对于孩子对于一些小朋友的霸道行为没有还手争取自己的应有权益的困惑,针对“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这个话题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朋友圈刷屏一遍,其实关于如何对待孩子的这种情况,大人如何引导也很关键
今天,我们就从另一个角度来聊一聊这个话题,孩子被欺负,我们肯定又急又气,但面对孩子的倾诉,有些家长经常说错话——
1“你说清楚啊,他到底怎么欺负你的?”
孩子心情已经很糟糕了,不要一上来就咄咄逼人让他回忆细节,这会让他更加难堪。
2“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这就有点“受害者论”了,孩子被欺负、受到伤害,明明是别人做错了,家长却首先要孩子找自己的原因,这跟说“一个女孩被强奸是因为穿太少”同样荒谬。
3“他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吗?”
首先,“打回去”并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当我们教唆孩子“打回去”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是在告诉他“你看,暴力可以解决问题”。实际上,“以暴制暴”不但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变得扭曲。
其次,总是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他们往往会认为别人是故意在针对自己,这会导致他们在受到侵犯时,无法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是直接反击,甚至出现变本加厉的报复性行为。周围人因此批评他时,就会更强化关于“他们都对我不好”的认知,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敌意归因偏见”。
而且,孩子不一定具备“打回去”的能力。家长盲目鼓励孩子去挑战体能上比他有优势的人,大多数结果都是受到更严重的欺负,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本身性格佛系不愿意打回去,家长强迫孩子“打回去”,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变得更加自卑且没有安全感,不愿再告诉家长自己被欺负的事。
4“你自己解决,我又不能24小时跟在你屁股后面。”
孩子就是因为自己解决不了才寻求家长帮助,家长这样说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无助和恐惧。
5“在我这儿哭有什么用?当时怎么不找老师?”
孩子先找家长是出于信任,这样把责任又推给老师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而且在校园里一发生矛盾就“告老师”的行为容易让孩子被孤立。
6“没关系,我们不跟他计较。”
上次带大亨参加同学的生日会,那个女同学和一群小女孩聚在玩过家家,突然一个男孩子故意从中间跑过,把她们搭好的娃娃屋直接踢倒了。
女同学哭着找妈妈主持公道,或许是怕破坏氛围,她妈妈直接说:“没关系,你们再重新搭一下吧。”
女孩还想说什么又放弃了,气呼呼扔了手里的娃娃就躲进了卧室。
我看到这里有点心疼,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反馈后却得不到公平处理,反而还得忍着难受安慰自己“没关系”。
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大方大度,在孩子玩具被抢时或者玩闹中被欺负时,可能会为了面子说“没关系......”
其实这样做并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相反这种方式忽视了孩子的 “诉求”、剥夺了孩子的感受,让他感觉自己不受重视,时间长了容易形成胆小懦弱,甚至不敢维护自己利益的讨好型人格。
而且,有的孩子因为这种不痛不痒的 “没关系”,会产生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心理,于是脾气暴躁、动手打人,试图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的权益。
…………………………………………………
在回答“孩子被欺负家长究竟怎么办?”这个问题时,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负?
1天生性格内向敏感的孩子
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孩子,大多在班级不活跃,这样的孩子就算被欺负也不会轻易告状或回家告诉家人。
2身体瘦弱、外形有缺陷的孩子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的确能从很多的校园霸凌事件中可以看出,经常被欺负的孩子有一部分是身体弱小、外形有缺陷的。
3情绪不稳定,容易反应过度的孩子
霸凌者大多比较享受欺负他人的快感,比如对方受到嘲笑、东西被抢等后气急败坏、过度惶恐、大哭大叫等过度反应,这些强烈的视听反馈,会让霸凌者有一种控制弱者的成就感。
4社交表达能力不好,比较孤僻的孩子
在群体生活中(幼儿园之类),落单的孩子总是更容易引起霸凌者的注意,而且因为他们的社交、表达能力不好,不容易引起身边老师同学注意,欺负他们会减少很多阻碍。
知道了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欺负,聪明的家长肯定也就知道了如何避免孩子被欺负。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当孩子被欺负了,家长究竟该怎么办?
1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先区分是“玩闹”还是“欺凌” 玩闹
让孩子自己解决。3岁前低龄的孩子间抢玩具或偶尔推推攘攘,家长先不要急着下结论,贴上“霸凌或欺负”的标签。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做事都是从自身需求和欲望出发,还无法理解分享的概念,“手比嘴快”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力度。
建议密切关注孩子,只要不涉及严重伤害的情况,让孩子学习自己处理。
欺凌
* 先倾听,帮助孩子说清楚他遭遇了什么事情,第一时间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重视和关心。
比如可以让孩子用更加简短直接的话描述事情,问孩子:
“他用手推(打)你脸(或其他部位)了吗?”
“他是在你玩乐高的时候抢你玩具的吗?”
“他是踢了你屁股两脚吗?”
小孩子有时候表达思路不清晰,家长可以提一些具体化的封闭式问题,帮助判断孩子被欺负的情形是怎样的。
* 做情绪稳定的家长,自己先保持冷静。
家长的暴力介入,往往会让事情更失控。
这样的事件太多了,今年5月,因女儿长期受到同桌小男孩的霸凌(父亲主观认为),父亲冲进教室刺死了小男孩……
本是孩子之间的小纠纷,却酿成家破人亡的惨祸,让两个家庭都惨遭罹难。
而这场悲剧就是因为家长太放纵自己的情绪。遇到再气愤的事,也要懂得梳理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当前,是无法顺利解决问题的。
* 表扬孩子愿意告诉你的行为,不要给孩子贴“胆小、窝囊”等负面标签,并认同他的确遇到了麻烦。
有时候孩子告诉你的被欺负可能只是玩滑梯的时候被推了一下,午餐的时候被抢走了一个鸡腿,或许有的家长觉得是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他目前生活里的一大屈辱,我们一定要认同他的感受。
* 让孩子安心,“被欺负”并不可怕,你会和他一起解决问题。
通过前面几步问清了事情经过并安抚好孩子情绪后,我们先给到孩子承诺“放心,爸爸妈妈会去处理的,给你一个公道。”
然后找老师同学核实,轻则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去处理;严重的话要求跟对方家长沟通;如果是极端身心伤害的情况,保留好各项验伤单、音视频证据,并及时报警。
2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当被欺负时可以这样做
* 首先大声说出对方的不对,并用自己的感受去共情,比如“你这样打人是不对的,我胳膊现在很痛。”一次两次孩子学不会是正常的,一定要记得多陪孩子演练几次。
* 其次,及时躲开施暴者,不要留在原地以免遭到第二次伤害。
* 最后,寻求家长或老师的帮助,让大人来处理。
引导方法转载自今天看的网络上一篇文章,对于面对一些情况不知如何处理时可以借鉴一下,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