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下蜂窝后,棍子要朝反方向扔,蜂就会跟着棍子走。” 这是《大山的虱子》蜂蛹里作者哥哥说的话。一天,作者躲在家里的厕所里偷懒,他发现了横梁上碗口般大小的像莲蓬似的蜂窝。于是,他迫不及待地邀上哥哥一起去捅马蜂窝。哥哥胆子小,不敢。他就一棍子撩过去,把蜂窝打了下来。可他忘了哥哥说的话,没把棍子扔掉,扛着棍子逃跑,最后他的脖子还是被蜂蛰了。
看到蜂蛰,我不禁想起了几件被蜂蛰的事来。
十几年前,我在羊场小学工作,当时儿子五六岁。一天中午,我与同事在树下乘凉。忽然,几个孩子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张老师,你家聪儿被蜂蛰了。”我大惊失色,战栗不已。因为我曾听说过被马蜂蛰的人是会死的。
“他在哪儿?他在哪儿被蛰的?”我急切地问道。“他说肚子疼,想解手。刚跑到花池那儿,挨不住了,就往花池里面去,刚蹲下去,就被……”话还没说完,一群孩子就领着儿子来了。
“老师,我们已经帮他把针刺挤出来了。”几个六年级的孩子对我说到。“是什么蜂子蛰的?”罗老师迫不及待地问。“花角蜂!”“我们已经帮他把刺挤出来了!”一听是花角蜂,罗老师笑着说:“没事!这种蜂,l不会死人。”再看看儿子,脏兮兮的小脸上,五六个包,红红的,大大的。再把他的裤子脱下来,屁股上也有好几个。“没事的,赶紧去买去痛片,吃上两片,就好了。”几个六年级的,毛遂自荐,不一会儿,就买回来了。儿子吃下药以后,我悬着的心中午放下来了。
2009年,我们到云南旅游。在一座寺院游览时,大家忙着穿傣服照相,我和儿子悠闲地游玩着。忽然,我看到了几株蝴蝶花,就带着儿子仔细地观察起来。我的手在花朵间指指点点,给儿子普及生物学知识,忽然,手疼了一下,细看,原来,是一只蜜蜂把我的手指蛰了。我快速地把刺针挤出来,被蛰的手指瞬间隆起了一个包。你别说,也挺疼的。
这个学期,班上的忠信同学也被蜂蛰了。听说是在学校绿化带被蛰的。当时,他的手指也马上隆起了一个包。再不一会儿,他的手背就肿了,疼得他直流泪。同学们立马拉着他来到办公室,我只好打电话叫家长领回家了。
第二个星期,忠信的眼睛又肿肿的了。不用说,又被蜂蛰了。看着他红肿的眼睑,我笑着问:“又在哪儿被蛰了?”“老家!”忠信不好意思的回我的话。“吃一堑,长一智。我们班的干饭王,怎么这么不聪明呢!”我戏谑地说着。班上的同学,一个个幸灾乐祸的。我接着对大家说:“高兴不知愁来到。危险时刻就在身边。你们大家,可要时刻注意安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