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他对心理问题特别敏感和排斥。
每当我提起心理方面的内容,他就会摇头抗拒道“诶呀呀,别说了!”,就仿佛我说了之后就会让他受到传染似的。
在笑过他的夸张之后,我其实能理解朋友的苦衷,事实上不止他一个人,很多人都可能有过“被传染”的经历。
只因在人群中多听了一句话,从此便难以释怀。白日茶饭不思,夜里辗转反侧,宛如笨男孩的初恋。
曾经听过一则小故事和这种情形很像:
一个小孩儿问邻居家的老大爷说:“大伯,您睡觉的时候是把大胡子放被子上面,还是放被子下面呢?”老大爷一听懵了,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一会儿把胡子拿出来,一会儿又把胡子塞进去,只觉得不管怎么放都不舒服,为此他折腾了一宿没睡。
正所谓,无心之问最为致命,小孩的问题正好戳中了老大爷的盲点。可以预见,在之后的好几个夜晚里,老大爷肯定都要不得安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睡觉时记得选好胡子的位置吗?当然不是。
它告诉我们,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都是由我们意识中被忽略的盲点造成的。而盲点越多,漏洞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很多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像空气和水一样陪伴在我们身边,这些习惯里有的是好的,而有的却是坏的,如果不加以反思和更正,就会成为人的盲点和漏洞。
如今随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整天忙着养家糊口,那么相对的沉下心来,去了解自己,发觉自己缺陷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缺陷越积越多,人们的心理健康就会严重透支,直到某一天遇到某件事某个人而爆发出来。
罕见的心理问题依旧罕见,但常见的心理问题却会因此而越来越常见。如今世界上每年不断上涨的抑郁症和失眠症患者人数就一直在提醒着我们这一点。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些常见的,九成的心理问题都与我们对自身隐患的忽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呢?
首先,我们要认清,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
它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简单来讲,就是选择上没有困难,行动上不受强迫。
然后,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选择判断力和行动力,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心理的健康。
最后,我们还要增强对不利因素的鉴别能力。
现在有好多孩子的选择被家长安排的明明白白,表面上是为孩子好,实际上却为孩子以后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这类孩子常常因此而不善于交际和选择,甚至患上“选择恐惧症”。
除此之外,那些宣扬着“努力就能变强”的励志鸡汤文,也会给一些见识不足,却态度认真的人带上“必须努力”的紧箍咒,让他们还未认清大局之时,就慌乱地入努力徒增紧张与疲惫……
生活中其实还有好多被我们忽视,却一直在危害着我们心理健康的事情。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那些阻碍过我们的才能使我们站得更高;那些磨砺过我们的才能使我们更坚定。
生活的醍醐味,不就是在得与失中顿悟,在苦与乐中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