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梁思成赶着毛驴来到了山西忻州附近的应县,作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目睹过太多的建筑,但是却拍着大腿对应县的一座建筑叫绝,这就是应县木塔。这座塔修建于宋辽对峙时期,塔高九层,塔身四周装饰了木雕的天宫楼阁等、塔形成八角形,整座塔远观宏伟,近看精美。不过,最令人啧啧称奇的不是它的形状和木雕,而是整个塔身全是木质结构,未用一个钉子,竟能保持经历千年风雨而不倒,成为中国古代塔建筑的奇迹。是什么原因能让应县木塔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而不倒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第一、应县木塔的支撑塔基稳固,立柱结构合理。应县木塔的塔基由石料砌成,其中地下部分深入土中达两米左右,地上部分塔基分为两层,整个塔基的厚度超过6米,形成了稳定的大十字结构。地基的牢固才能保证木塔有很好的承重性。应县木塔的底层共有56根立柱,其中回廊有24根立柱,外槽柱有24根,还有8根内槽柱。
中国古代建房有墙倒屋不塌的讲究,整个建筑的主体都靠柱子来进行支撑。据估算,整个应县木塔的总重量在7400吨左右,如此庞大的身躯全靠了这56根柱子的支撑,这是因为它的设计有精巧之处。首先,工匠们在塔基预留了56根立柱的柱础,然后按回廊柱、外墙柱和内墙柱的分层形成了八角三圈的柱体支撑结构。随后,根据内外不同将三圈立柱设计为不同的高度,并在柱网外围砌上了两到三米厚的土墙,将内墙和外墙的立柱紧紧包围其中。同时,层与层之间柱体的衔接是把上层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柱上的斗拱之内,但是向内退半个柱径,逐层插立,这样整个塔体逐层内收,减少了用料而且增加了稳固性。各层塔身采用内槽柱和外檐柱相互连接之后形成了“筒中筒”的建筑结构,受力均匀十分稳固。
第二、木塔应用了大量的榫卯结构连接,形成斗拱分散承重。木塔使用了大量的榫卯结构应县木塔共用斗拱54种,480朵,可称为“斗拱博物馆”。远观应县木塔我们可以看到精美繁复的屋檐,但更重要的是在物理学上,斗拱起到了很好的承重作用。所谓“斗拱”其实是两个零件,这两种零件相互连接,组成交叠,形成上大下小的架形。
斗拱可以使上层结构的荷载经过斗拱传递给下方的柱子。由于采用了斗拱是木质结构零件利用凹凸铆在一起的,因此木材之间并不是刚性的结构,会在大风、地震时产生一定的摩擦和位移,这就能抵消部分能量,起到稳固建筑体的作用。而大家观察劈开的木头的时候一定也能注意到,木头本身的纹理是纵向的,这样如果受到纵向的力的时候就容易开裂。能工巧匠们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让一根木头和其他木头通过榫卯结构相连接,这样就有效地使得内力重新分配,减少柱子承受的纵向力。此外还可以抵消接口处热胀冷缩的作用力,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明暗交替的塔身,加固了塔体。从外观看应县木塔有五层,但实际上,每个明层之间还有一个暗层,是由支撑木构成的环状结构,相当于在塔身四周形成了了四道“金箍”,将塔身紧紧围合起来,有效约束,防止其位移变形。
第四、塔身的八角形结构更加稳固。我国的能工巧匠从历史的长河中总结出了建筑学的经验。建筑物的锐角部分的抗震效果不如钝角或圆角,在地震时钝角和圆角因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损坏,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此外,也能增强大风的通过性。
应县木塔巧夺天工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上述四个方面,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今后有机会,希望小朋友们都能走近这座木塔,好好地观赏这精美绝伦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