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早上我在厨房里做早餐,大女儿在她自己的房间里喊我,我貌似听见了一点内容但听不清楚,因为距离有点远,但是我不想过去,因为我正在用水洗葡萄,就有点不想停下来。我想如果我不因应她,她会再想办法的。我正在做饭,也不想跑来跑去的。
后来我忙完了去到孩子们房间(两个女儿睡在一个房间),感觉到她生气了。我也有点生气,我说我在搞早餐,不想跑来跑去的,我给你们搞早餐,你还生我的气,后来又对她说:你一呼叫就得过来的人那是保姆,不是妈妈,你有事可以去找妈妈。她说我当时没有穿裤子,我说你可以穿上睡衣来找妈妈,而不是妈妈听见你的声音过来找你,妈妈正在忙,你要理解别人也有别人正在做的事。她黑着脸,没有回应我,想必内在还是生我的气。
用阳明四句教来格物
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我的回应而生气,这是一个现象,没有对错,没有意义。
有善有恶意之动——我给她的生气赋予了:别人生我的气就是在说我不好,所以我下意识地也动气了。我生气也是因为我有了委屈,因为她生我的气,我下意识有了对抗,我对抗了孩子、对抗了这个境遇、也对抗了自己的情绪。我当时又跑到厨房格物,我在想,体验这个感受,体验这个委屈的感受,慢慢地,觉得和境遇合一了。当时脑子里还有一个坏声音,我不想看大女儿那个黑脸,都想把她撵到外面去的感觉,内在很讨厌她。
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感觉来的时候我在想我是在对抗了。当感觉到对抗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对抗的感觉是不对的。动气即为恶,遵循天理即为善,女儿生气只是一个现象,是无善无恶的。
为善去恶是格物——慢慢我的心静下来了,当心静的时候,也没有那种想把女儿撵出去外面的感觉,已经没有那种对抗的感觉了,也能心平气和地叫女儿来吃早餐了,没有讨好,没有讨厌,心平气和。
后来我在给孩子们梳头发的时候给她说:你叫妈妈叫不应,有可能妈妈是在忙,或者妈妈有时不想过来,但不是故意不回应你,你还可以变个思路,你穿上裤子找妈妈也是可以的。这些都是清静心之下的行为,是一致性表达,是平静地表达,孩子也很好地回应。
在送完孩子们回来的路上,我又想到杨悦老师曾经说过:观法无我,虽然老师没有讲过,我悟到:假如女儿今天生气的对象不是我,是爸爸,是别人,我还会如此生气吗? 我想我不会这么生气,我如此生气是因为我觉得委屈,巴拉巴拉……,这些全都是我赋予这件事的意义,我还赋予了大女儿不好的意义,我看到别人生气就自动定义为不好,其实动情绪也是中性的,也没有不好,也是一个现象。
我觉得大女儿总是指责、抱怨别人是不对的,不过这个也是一个现象,不是对错,可以慢慢引导孩子,也许孩子能力有限还不会也没有更多能力去解决问题,也是因为我之前就是抱怨模式,所以孩子学会了我的模式,我也是因啊,我是个大人以前也总是抱怨别人更别说孩子了。
以后只要我改好了,再慢慢引导 ,相信孩子也可以少动气,少指责,少抱怨别人,多反省自己。所以教育还是要从自身做起。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会知对错。遵循天理即为善,动气即为恶。自己意识到自己如果把事件升级那是更大的恶,所以良知显现,自己没有那么做。以前自己就会生很大的气,有很大的对抗,给孩子也造成很大的伤害,也给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以前的种种体验感觉还记忆犹新,事后又愧疚后悔,但事情发生时又控制不住自己。其实良知还是知道伤害孩子是不对的呀。
为善去恶是格物,自己做到了把这个动气变为平静,又获得清静心,即是为善去恶,即是格物。
后来又发生一件事,女儿下车的时候在慢腾腾地寄红领巾,我有点着急,也有点你这么慢怎么不考虑别人这样的意义赋予。我跟女儿说:你这样会耽误我们的时间,她好像有点不高兴地下车了。
我想到,她慢是一个现象,我着急也是一个现象,都是无善无恶的,我略微有点动气,我自动格物了。我告诉自己,女儿慢腾腾是无善无恶的,下次无需动气,当体即空,没有意义。这样就不动气了。
无善无恶,当体即空,观法无我,不会有生气,也不会有后来的格物。
有了情绪,艳阳天也是阴雨天,有了平静心,阴雨天也是艳阳天!
学习阳明心学,过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