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夜话29之曲周纪事(三)
县治三堂皆有讲
文庙书院兴学邦
前文说到县城的美丽,真真的赛过江南。县城迁建到此,自要先建县衙,立文庙的。
知县治所,也就是县老爷升堂问案的地方,原在邱县古城营的那个巨桥之地、封邑之处已无从考证。搬到现址,金元之前也几无落墨,或已散落不见。查史寻志,访得明朝始于记载。最早为明世宗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知县杨文欣所建,只是几间房屋,能摆个办公桌,有个升堂问案的地方。过了六年,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新来的知县王锐又增建了大堂、六房、仪门、谯楼等等。规模格局不知,想想也大不了,但已有了规制县衙的雏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了。之后或因旧败、或因扩大、或因战火损毁,屡屡修葺乃至重建。虽多改建,但地址一直未变。
曲周县署位于东、西、南、北四街交汇之中心,十字街的东北角。至清中期,你看那官衙,修的自有规矩,也颇气派,毕竟是代表了一级政府,朝廷的脸面。自南至北,先照壁,再谯楼,才是正门。照壁客观上挡人视线,主观上从风水学讲则挡邪恶不冲。谯楼上刻有“曲周县”三个大字。谯楼里面悬有巨钟,每日早晓、晚昏之时撞击,悠悠响过县城上空,如“北京时间”,全县皆以此校对时辰。正门外,是一对石狮子,过了正门是仪门,即威仪之门。仪门两侧各有小门,东侧为“人门”、“生门”,平民百姓走的门。西侧为“鬼门”、“死门”,重犯死囚出入的门,平时是关闭的。仪门门前有一个较为特别的台阶,与一般台阶宽大很多,叫作丹墀,为知县老爷接待群众、讲话发令、观看表演、节日庆祝、与民同乐等开展各项室外公共活动时所用。从仪门过戒石亭,就到正堂了。咋叫戒石亭呢,原来那亭子里面竖有一块巨石,正面书“公生明”,背面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为了提醒坐在正堂上办公审案的县老爷秉公执法,是谓诫石。正堂的大门两侧也有对联,曰“三尺无私任情任理须念阶前赤子,寸心难昧为仁为诚当看头上青天”,也是为警示老爷,还是民众之期盼?在大堂后边是“二堂”,名“思补堂”,也曾改名叫“逶蛇堂”。思补堂的北边又有一层门,名叫宅门,快到后院了。宅门的后边是县老爷的“三堂”,曰“协中”。正堂是县老爷办公的大堂,通常是审理一些刑事案件,民众可以听堂,公开审理,能旁听的。二堂是是知县对自己的过错进行反省、思考补过的地方,在这里通常审理一些社会上的风化案件,因涉及个人隐私,不公开审理。三堂是接待贵宾之所,也是审理王公贵族的地方。三堂的北边才是内宅,为知县及其家眷住所,称为“上房”。后面又有一座“后楼”,为整个县署的最高点。那时候当官的都是“前堂后室”住公家房,绝不让炒房的。干几年走人,也只是带个铺盖卷。自谯楼至二堂的“思补堂”,属集中办公区,两侧都建有厢房,是县衙的职能行政机构所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也称吏曹,对应中央六部;还有库楼、收粮所、寅宾馆、典史宅、“公厩”、快手房、捕快房及囹圄所等等一系列的事业单位和办事机构,除教育部门在文庙外,都在这里办公。也算集体办公吧,既便于老爷管理,也便于百姓办事。县衙内还有两座庙,一是土地祠,“土地之神未详其始,盖即社也”,另一个是萧曹祠,是祭祀西汉时萧何、曹参的庙祠,是为县衙的保护神。
县衙内各院落开阔幽静,气氛肃穆。有数十株参天的古松,环境雅致。那建筑皆为青砖蓝瓦,高台挑檐,且皆有回廊。大都分建筑都有精致的砖雕和石雕,大堂及各个廊柱上都镌刻或悬挂着楹联,门楹上悬挂着匾额,很是有看头的。整个县衙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北高南低,左文右武,前衙后邸,严格按照规制建设,绝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县衙或年久,或战火,实在不能用了,才修葺一番,并记于史志,让后人记着。平时是遵循“官不修衙、客不修店”的,有钱花在那里着实没啥意思。民国时那县衙仍为政府办公之地,解放后也曾为人民委员会临时驻地,后改为政府招待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有三层楼房,为原县衙后宅之地。原后宅门前左右两棵番石榴树,因碍事将西边的一棵移栽至东侧,但未成活,今天只剩下一棵百余年的番石榴树,枝叶茂盛,繁花似锦,是为古物也。
在县城,最大的建筑,和县衙能媲美的便是文庙了。文庙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学家、至圣先师孔子的祠庙殿堂,也是学习儒家经典、教书育人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之地和授教场所。文庙和县治是左右不离的。文庙在县衙的左侧,以左为上,“左文”即崇尚教化。曲周文庙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6年),无甚史志记载。亦经数次修葺及改扩建,同样到清中期发展建设最为鼎盛。文庙南至大街,北至北海子南岸,占地之大,建筑之多,如果留到现在,没个百二八十的门票是不让你进的。文庙的正门叫棂星门,进入此门,首先看到的是颇有些气派的泮池,泮池为半月形,群众称之为“月牙河”。上面有三座石桥,拱形的青石小桥,中间的略大,精致的很,就是民谣所说“不出城三座桥”的那三座桥。泮池桥的北边过戟门就是主建筑“大成殿”,也即“圣人殿”供奉着孔圣人的塑像,六楹(间),东西两庑廊房各有十五楹,甚为气魄壮观。在棂星门与戟门之间,东西还有一组重要的建筑,东边的为“名宦祠”(在曲任职名人),西边为“乡贤祠”(曲周籍名人)。“名宦祠”内有于成龙(山西人),不知是否电视剧《于成龙》里的那个清官。文庙前,东有“德配天地坊”、西有“学冠古今坊”,正南方是“棂星门坊”。文庙内,还有崇圣祠、忠义祠、明伦堂、存心斋、养性斋、敬一亭、射圃亭、尊经阁,高耸的尊经阁是整个学宫中最高的建筑物,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文庙内还有一个四合院的建筑,为教谕宅,是正八品教谕的办公之处。有人说,曲周历史上的四大尚书皆为文庙毕业,我未曾考证,但作为曲周长期的高等学府、教育机构和精神圣地,其对于曲周人才文化的发展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新任知县到任后,循例要到文庙行香;每年都要举行祭孔的典礼等等。曲周县儒学训导的阜平人张锡三曾经赞叹道,“一泓泮水,数仞宫墙。藻芹撷秀,桃李联芳。曰俊曰豪,人文蔚起。入室升堂,如游阙里。”
说起曲周的教育,不得不说曲周历史上的四个书院。书院是古代集藏书、教学、研究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与私塾启蒙不同的是它重在研学,是文人的会所。唐末至五代期间,由于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逐步形成了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起初由民间兴办,目的是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不为应试功名。后逐步半官化,至清代大部分书院已与官学无异。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曲周的四个书院虽不能和他们比,但也在当地的教育文化发展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安仁书院,也名夫子庙堂,敬有孔圣人塑像,是曲周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书院。它创建于元朝,在县东北五十里安仁镇(古名,现地属邱县),有元朝翰林待诏王公孺的《夫子庙堂记》,称此举高明超于流俗,起到了“明伦善俗、义气风动”的作用。公善书院,是明朝崇祯年间时任四川道监察御史的路振飞(东关人。后为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兼兵部尚书)所创建的,位于曲周县城东门外护城河东路南,并置义田五十亩,为书院经费来源,在城东十方院后。创建书院的目的是“上接孔孟之传,下垂道德之统”。这个书院为路振飞家族培养了不少人才。毓英书院,是清朝乾隆六年由时任曲周知县陆拱辰所创建,位于曲周县学内的文昌阁的后边,“邑社学久废,谋兴之,创立毓英书院,为久远计,尤为善政。”此时书院已是官办。当时曲周进士秦铸、王今远等都当过毓英书院的主讲。清朝末年,学制改革,毓英书院改建为毓英小学堂,成为曲周近代学校教育的前身。济公书院,是清朝道光年间张玉春创建的,位于曲周县中东区孝固村(现地属邱县),并为书院置田二顷二十八亩作为经费来源。专招贫寒子弟入学延师课读。众人赞称“义学”、“懿学”。据传济公书院的牌匾系道光皇帝御笔亲书的。
曲周繁华至盛之时,城内官署、学宫、祠庙、书院等公立机构和建筑众多,各种牌坊、桓表、旗杆、碑亭林立。成为引领周边的的繁华之城、文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