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先生用“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来形容苏东坡的坚韧,伟大、豪放。
有人用一个词想形容苏东坡,【雪泥鸿爪】。北宋嘉祐六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难遣手足之情,写了首《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诗,进行回赠。内容如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后人把前四句概括为“雪泥鸿爪”这一成语,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有人用他的一句诗是来形容苏东坡的一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该句出自《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内容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有人说苏东坡用一生把世人的苟且活成潇洒,虽然他的一生经历,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在正在被贬官的路上。但他依然活得潇潇洒洒。
那么,在我眼中,苏东坡承担了什么角色呢?
(一)苏东坡首先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善诗,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文风豪放的诗词,如:《定风波·重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蝶恋花·春景》、《满庭芳》、《临江仙》、《西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卜算子》、《题西林壁》。苏东坡善书,更擅长文人画,号称中国南派画始祖之一,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如《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二)苏东坡是一个农民、水利专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学着农人,开垦荒地,并且自己给这块荒地命名“东坡”,自己也以“东坡居士”自称。可以这样说黄州的东坡,不仅是苏东坡的精神家园,还促成了苏轼向苏东坡的涅槃重生。因为,苏东坡的旷世超脱不是一日而就,也是生来藐视一切,而是在贬谪的路上,在不丹的求索中,逐渐修炼的。
2019年,水利部公布了12位中国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苏东坡名列其中。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时,就已经发现西湖的淤塞问题。所以他第二次来杭任知州时,很快就实施了一系列水利新举措。如:率众疏浚西湖,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等。
(三)苏东坡是一个美食家。有人说美食家是苏轼和苏东坡的分界线。而苏东坡1101年6月,在人生最后两个月中的一天,64岁的苏东坡回首过去时,不无感慨的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是曾经做过的最高职务礼部尚书,也不在那些地方大官“太守”时期,而是被贬流放的几个地方。
在黄州,他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东坡汤”。食材:白菜、萝卜、油菜根、荠菜。洗净,放点姜,用两层锅蒸,上面放米饭。饭菜同熟,清淡但也可口。他改造了一款重要的美食“东坡肉”。猪肉,洗干净,少着水,加酱油,文火炖,待软糯如泥即可。
元佑九年,即1094年,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他很喜欢荔枝,写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发现了当地的好酒——桂酒,并学会了酿造,发明了烤羊脊。将羊脊骨煮半熟后,把它沥干水分,撒点酒和盐烤,等微微有点焦的时候就可以吃了。
被贬儋州时,他发现将生蚝和酒一起煮,非常好吃,简直就是人间美味。他告诉三儿子苏过:生蚝真是太鲜美了,你千万不要告诉朝中的士大夫们,不然他们宁愿被贬海南和我抢的!
这样,苏轼即使在人生的很多无奈中,美食家的他也能幽默地将快乐融入到美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