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心理”的探究】
出嫁前,女人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爱不爱他;
出嫁后,考虑最多的却是自己是不是被爱。
出嫁前女人看重的是自己的感情;
出嫁后看重的则是对方的感情,是安全感。
这就如某人将几十年的积蓄存入一家曾令自己倾心的银行,钱一旦送进银行,倾心常常变成担心,担心这笔钱能否保值甚至增值。
安全感何来?
自己要费一番苦心。
男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止都是现成的“已知条件”,网络书刊杂志上的经验之谈权作“公理”、“定理”,剩下的就是艰难的求证了。
当年,学校里的求证题没完没了,不知愁坏了多少学子;
而今,许多走出校门踏入家门的女子却不仅乐于此道,而且乐此不疲。
一、对女孩说。
女孩当然渴望有人爱,但是,你不要把力气使在讨男人欢心上,而要使在让自己可爱上。
可爱应该是有内涵的,包括教养、气质、才华等,那样的可爱才有持久的魅力。
你要做到即使没有人爱,仍能活得精彩和快乐,而越是这样,就越会有人爱你。
你不要把你的青春看作是对一个男人的等待,而要看作是你自己的成长。
只要你成长得好,天下有的是男人,到时候就不是他们挑选你,而是你挑选他们了。
1、择偶第一要看人品。
某女性来访者倾诉烦恼:她说,某男非常喜欢她,激情洋溢,她因此感到甜蜜,但他又极其自我中心,很不尊重她,她因此感到痛苦。
她问我:是否应该接受这个男人做丈夫?
我的回答是:是否尊重你,乃至是否尊重一切人,反映了人品和教养,是长久起作用的因素,而激情只是短暂起作用的因素。所以,如果你想寻找的是一个可以长久共同生活的人,就要三思。
事实上,不少女性婚后不幸福,原因就在被一时的激情俘虏,看不清人品的长久作用。
2、次好的选择。
另一女性来访者难觅精神知己,决心独身。
我对她说:人在世上是需要有一个伴的,有人在生活上疼你,终归比没有好;至于精神上的丰富和幸福,只能靠你自己,无人能夺走你内心的宝藏。
确实有一些女子做了这个选择,找一个疼自己的男人结婚,精神交流虽少,但能和睦相处。
这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可以算得上次好。
3、真实的爱情。
情人为何会分手?
因为变不成亲人。
当然,变不成亲人,也还可以变成友人,这往往发生在两个通晓人性而又珍惜情谊的人之间。
比较可悲的是变成路人,从此不通音讯,曾经的情谊烟消云散,不留痕迹。
最坏的是变成仇人,确证了两人或其中一人档次太低,把本应美好的记忆彻底毁掉,反而成了痛苦和耻辱的记忆。
夫妻为何会离异?
因为没有了亲人的感觉。
如果亲人的感觉还在,即使其中一方移情别恋,也一定会万分踌躇,难下离异的决心。
相反,如果双方已不是亲人的感觉,而是友人的感觉,离异就会是一个理性的决定。
当然,如果双方已成路人甚至仇人,不离异就太荒谬了。
4、永远不要怨恨。
两人因为相爱在一起,不管时间久暂,都是美好的。
有朝一日分手了,请不要互相怨恨,而应该感谢对方给了你一段美好的时光。
有人说,到头来发现,对方其实并不真爱自己,只是利用和欺骗了自己。
即使如此,你也不要怨恨,而应该蔑视。
怨恨仍是强烈的感情,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节省感情,蔑视就是不动感情,不把感情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5、爱是心的能力。
一个人必须有健康的心,才能爱。
心的健康:
第一是善良,有同情心,冷漠的心没有爱生长的温度;
第二是宽广,有包容心,狭窄的心没有爱生长的空间。
爱者的首要功夫是修心。
你不可只在你所爱的某个具体对象身上下表面的功夫,那样的爱格调太低,气象太小,源泉会枯竭。
你要使自己既具备爱的能力,也具备被爱的价值,而如果你所爱的人也如此,你们之间就会有高品质的爱。
6、珍惜和放下。
人在世间的一切遭遇都是因缘。
因缘,就是若干偶然的因素凑到了一起,使你遇上了这个人、这件事。
你遇上了某个异性,结亲成家,生儿育女,这也是因缘。
倘若琴瑟和谐,儿女姣好,那就是好因缘。
好因缘不易得,你当珍惜。
但是,是因缘就有变数,你心里同时要能够放下。
对一切好因缘都应如此,遇上了,第一要珍惜,第二要能够放下,珍惜是因为它好,放下是因为它只是因缘。
7、多情和无情。
多情者,入世很深,顾家,爱妻子和孩子,珍惜友情,渴望自己也被爱,有时陶醉,有时委屈,心在情中颠簸。
无情者,随时有出世的心情,和眼前的一切拉开距离,把人间情感视为身外之物,知道自己是虚无中的一个孤独的存在。
我们的多情和无情并不打架。
因为多情,我们的无情包含了忧伤;因为无情,我们的多情学会了宽容。
8、让你的灵魂优秀。
无论你的爱情是否美满,你都要记住你是一个独立的灵魂。
倘若爱情美满,你的灵魂的优秀会使这美满的爱情具备很高的品质。
倘若爱情不美满,你的灵魂的优秀会使你的整体生活仍然具备很高的品质。
你无法确保你的爱情遭遇幸运,但你始终可以努力让你的灵魂优秀。
二、健康的婚姻。
1、好的、坏的所有事都会彼此分享。
伴侣如果能够一起分享人生,是非常幸福的事。
工作上的琐碎,生活中的烦心事,儿女们的未来,过去一起经历的酸甜苦辣,什么事都能分享。
什么话都能轻松自如说出口,另一半也会有回应,一段健康长久的婚姻肯定会有这个特征。
严肃话题、鸡毛蒜皮的无聊小事……如果你都想跟这个人分享,而且可以自在地说,不用担心被批判,那么这绝对是一段美好、值得经营的关系。
2、可以一起做傻事,不用害怕被扣分。
那些在外人面前看起来“神经兮兮”的行为,你们可以在彼此面前肆无忌惮地完成,不用担心尴尬,影响形象,这是健康婚姻的一大表现。
在对方面前做傻事是一种情感亲密的表现,深层目的是希望能够复制与生俱来的亲密感。
3、彼此间有着等量的付出与接收。
婚姻中,“谁付出得更多”是一个长久的辩题。类似的对话,在夫妻之间很常见。
妻子说:就挣这点钱,怎么养活我和孩子,当初真是瞎了眼才会嫁给你。
丈夫说:不会洗衣服做饭,我娶你回来干嘛?
两个人相处久了,很容易将对方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
这是婚姻生活的大忌,再好的感情,也无法承受付出与接受严重失衡的关系。
代入自己想一下,付出没回应,辛苦没人理,时间久了,谁都会累。
在健康的婚姻关系里,彼此的付出与获得要是相对等量的。
这并非斤斤计较,而是自然而然,背后的动机都是希望对方快乐。
付出包含了:给予关注、爱和支持。
化成实际行动则可能包含,在对方需要时给予鼓励、对方比你忙碌时,帮忙跑跑腿,以及你愿意为对方空下美好的相处时光。
而当你需要时,无须言语,对方也会为你这么做。
4、把彼此的需求放在心上。
最棒的伴侣不是无止尽的配合与委屈自己。
当他知道某件事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他会尽力做到。
我们一生追求所爱之人的陪伴,其实更像是在寻找这茫茫人海中,另一个可以知你、懂你、将你放在心上的人。
5、你希望未来有他在。
一段健康的婚姻,必定是希望未来有彼此的,两人携手并进,为了想要的生活而努力。
当你想象以后的人生,你会希望有他在。你可以独立,但未来的人生如果有这个人在,好像更美好一些。
如果有天实现梦想或热忱,有这个人在挺好的。
6、你们已经完整,只是“补足”彼此。
感情再好、关系再亲密,人也要学会独立。
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要保证自己是“完整”的。
最好的婚姻,应该是两棵坚挺的大树,在外比肩风雨,在内深耕相拥。
两人相互独立,才能携手并进,手握幸福。
健康的婚姻中,你们都是完整的个体,两人可以待在一起,但也绝对独立,包含有各自的友谊、事业、梦想与兴趣。
三、无可挽回的亲密关系。
很多亲密关系走到最后,都变得像一块鸡肋,继续拿着没滋味,丢了又不甘心。
局外人可能会倾向于劝分,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类似的困惑:
在一起多年,似乎也没有原则性的矛盾,单单因此而选择分开真的值得吗?
究竟走到哪一步,这段关系才算是无可挽回呢?
1、人设崩塌的幻灭感可能引发难以恢复的不满。
在亲密关系里,总会体验某种程度的“滤镜破碎”,多数是无害甚至有益的。
但所经历的,如是:“人设彻底崩塌”的幻灭。发现对方身上不可调和的真实矛盾,在失落和失望中,关系走向重大的冲突和危机。
研究显示,当配偶在关系中表现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如出轨和推卸责任等)、控制行为(如单方面做出决定)、以及在压力期间不关心和不支持的反应(如冷漠和无回应)时,可能引起亲密关系中“难以恢复的不满”。
2、当你需要他时,无回应是最大的背叛。
婚姻幸福和婚姻破裂的夫妻之间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情感需求的满足。
那些情感需求被漠视和无回应的人,正在被“情感忽视”伤害。
寻求对方的支持和理解,却碰上一堵冷冰冰的石墙。那一瞬间,关系里的一方可能还没有意识,另一方却已经“哀莫大于心死”。
为什么情感忽视对关系的伤害如此之大?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的情感被忽视时,大脑会倾向于将其解读为拒绝,而被拒绝的感受会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带来真实的伤痛(这些区域在受到肢体伤害时也同样会被激活)。同时,大脑也会激发出一种恐惧的情感——“我是不是不够好”、“我是不是不值得被爱”等等,进而激发羞耻和愤怒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不仅如此,这段不愉快的回忆还会在大脑中反复回放,我们的负面情绪也因此跟着积累。长此以往,这一切都会堆积成关系中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让双方即使没有事实意义上的分开,也已经是屋檐下的陌生人。
3、嫌弃一个人,比泼盐酸还毒。
跟对象吵架时,你有没有放过这样的狠话:
一天天的就知道打游戏,真不上进!
这也能搞错,你有没有脑子?
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看你配不配!
有些话可能会在气头脱口而出,偶尔放纵一下也并不会毁掉关系,毕竟谁还没嫌弃过自己的另一半呢?
但假如类似的话语总是在你们的对话中出现,可能就需要注意了。
因为它传递出了亲密关系中最具杀伤力的负面情绪:轻蔑。
叔本华将轻蔑定义为:对他人无价值性的全然相信。
在心理学家看来,轻蔑,作为愤怒与厌恶的至毒混合,远比单纯的愤怒要有害得多。它使你的伴侣看起来低人一等,而非平等相待。作为婚姻中的“末日四骑士”(批评,轻蔑,辩护和冷战)之一,如果它频繁光顾,那么关系就难逃末日审判。
而让语言更具杀伤力的,是轻蔑的表情。
翻白眼是人们表达轻蔑的最常见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另一个迹象是上唇抬起,发出冷笑。
这些都表示厌恶或秀优越感的行为。
4、对陌生人说谎可以,对最亲密的人不行。
下面的对话,想必你不会太陌生:
我就是怕你多想,才瞒着你跟他们出去的!看吧,果然又想多了;
那你明知道会让我生气,为什么还要瞒着我去做?
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中主要存在六种类型的欺骗,分别是:
遗漏、歪曲、半真半假、明目张胆的谎言、善意的谎言、失败的谎言。
受试者普遍认为,除了善意的谎言以外,其他的每一种欺骗策略都应该受到谴责。
同时,很多人却都在用各种类型的谎言来避免正面争论与冲突。他们觉得欺骗是一种减少冲突、避免伴侣的关系满意度下降的策略。
然而,频繁使用欺骗策略完全不能起到缓和关系的作用,并且,很多人认为对陌生人撒谎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最亲密的人撒谎,则会极大地降低情侣之间的信任,从而对亲密关系造成毁灭性打击。
5、不对等承诺。
罗伯特·斯特恩伯格提出过有名的“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所谓的“真爱”要包括三个要素:激情、亲密和承诺。
所谓承诺就是一种双方想要继续在一起并维持情感联结的意愿,也是一种选择,即选择放弃其他人,单独与某个人发展亲密关系。
而在承诺不对等的关系中,一方经常是很投入的,有很强烈的愿望去维护和对方的关系,但另一方的意愿却并不强烈,甚至还保留了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
当人们说“我需要时间”时,真正的意思是“我对你不确定”。
在一段不对等承诺的关系里,一方经常容易觉得对方不爱自己,另一方可能觉得对方过于纠缠。相对于平等的关系,双方的满意度都较低,挫败感更强,还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6、头脑或许会骗你,但身体永远诚实。
对伴侣没有性欲了正常吗?
研究显示,一段关系的性蜜月期通常会持续 2-3 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路。
除此之外,伴侣的性欲上下波动也十分正常。如果有一方因为疲惫、压力或生理周期等原因进入性冷淡期,暂时做不到“性致盎然”,这并不意味着一段关系就此结束。
但如果回想起亲密接触的场景时,或者产生肢体接触时,会感到抵触甚至厌恶,可能就需要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了。
毕竟,头脑或许会骗你,但身体永远诚实。
7、报复行为,会伤害所有人。
弗洛伊德曾说过: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有时候,它们会演变为伤害性的报复行为。
在夫妻咨询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
夫妻中的一方出轨,另一方被深深地伤害到了。考虑到面子、孩子等一系列问题,他决定原谅对方,好好过日子。但与此同时,他开始让伴侣一遍一遍地复述出轨的细节,在审判台上一次又一次接受拷问;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伴侣是多么的道德败坏(包括他们的孩子);乃至以自己的出轨来报复对方,想让伴侣感受到和他一样的痛苦。
然而,这一切只会加速关系的破灭。
四、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
爱的反义词不是孤独。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爱和孤独其实是同一种情感,它们如影随形,不可分离。
愈是在我们感觉孤独之时,我们便愈是怀有强烈的爱之渴望。
也许可以说,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他对爱的体验是成正比的,他的孤独的深度大致决定了他的爱的容量。
反过来说也一样,人类思想史和艺术史上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其深不可测的孤独岂不正是源自那博大无际的爱,这种爱不是有限的人世事物所能满足的。
孤独和爱是互为根源的。
孤独无非是爱寻求接受而不可得;爱无非是对他人之孤独的发现和抚慰。
在爱与孤独之间并不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
现实的人间之爱不可能根除心灵对于孤独的体验。
一旦没有了对孤独的体验,爱便失去了品格和动力。
在两个不懂得品味孤独之美的人之间,爱必流于琐屑和平庸。
爱的反义词也不是恨。
一个心中没有爱的人,他对什么都不在乎,也就不会恨什么。
之所以爱憎分明,是因为有执著的爱,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在现实生活中,爱转化为恨的事例更是司空见惯,而这种转化之所以可能,就是因为两者原是同一种激情的不同形态。
爱是关切,关切就会在乎,在乎就难免挑剔,于是生出了无穷的恩恩怨怨。
当然,那种容易陷入恩怨是非的爱的气象未免渺小,其中还混杂了太多的得失计较。
大爱不求回报,了断浮世恩怨。
然而,当大爱者的救世抱负受挫之时,大爱也会表现为像鲁迅那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大恨。
一切人世的爱,都是不能割断与恨的联系的。
爱的反义词是什么呢?
哪一种情感状态与爱截然相反,是爱的毋庸置疑的对立面呢?
答案只能是:冷漠。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
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
一个冷漠的人,他不但没有爱心,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没有心,没有灵魂。
因为爱心原是灵魂的核心,灵魂藉爱而活着,感受着,生长着,无爱的灵魂中没有了一切积极的情感,这样的灵魂已经名存实亡。
无论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社会来说,真正可怕的是冷漠,它使个人失去生活的意义,使社会发生道德的危机。
丁俊贵
2022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