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对组织工作而言,调查研究更是把握组织工作规律、破解组织工作难题的办法和途径,作为组工干部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需以统筹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深入基层,而不能一股脑、一阵风、一刀切式地在调研之路上“狂飙”。
以统筹为抓手,以协调为手段,防止调研中的“一股脑”。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调查研究中,面对复杂局面、甄别各种杂音的过程,也是组工干部提升政治素养、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的宝贵历练。实地调研要通盘考虑、“精打细算”、头脑清醒,充分认识调研的极端重要性和工作的复杂程度,统筹调度、协调处置,系统化思维、集成化处理,不能为求速度而一路“高歌猛进”或“多快好省”,也不能未加思索就匆忙上马、未经准备就奔赴前线、未经考虑就急于下场,滋生多头调研、扎堆调研、重复调研等形式主义,让基层调研“受热不均”、基层干部“疲劳应战”,使工作大打折扣,给基层添加负担。要扎实转变调研作风,将调研当作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来抓,拿出“文火慢炖”的耐性,由“走马观花”变为“下马赏花”,保证调研不打乱战、糊涂战。
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牵引,防止调研中的“一阵风”。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地做决策、抓工作的科学方法论。既要紧扣与新时代背景下对组织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等不相适应的问题展开调研,也要紧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性问题展开调研;既要到基层一线去主动发现党员教育管理、党组织发挥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也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掌握人才等相关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客观问题,也不能回避实施过程中调研对象可能面临的主观问题;既要从宏观视角上选择干部管理、党建引领作用发挥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也要从微观视角上选择某个领域存在的软弱涣散等特殊性问题,拿出符合实际、更接地气的对策举措,以“求极致”的理念将各项工作做好。
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为准绳,防止调研中的“一刀切”。既要“身到”群众,更要“身”入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现在通信很发达,通过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看看材料,也能了解很多情况,但毕竟隔了一层,没有现场看、当面听、直接问和‘七嘴八舌式’的讨论来的真实鲜活”。“群众路线”不是纸上写写、嘴上说说、墙上挂挂的空洞理论,“路线”的要义重在走,只有“身入”,不断地“沉下去”,才能让调研接地气。组织部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无论是建言献策,还是制定措施,都要践行群众路线,杜绝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既要主动“沉下去”,怀揣责任走进基层一线,带着感情深入田间地头,倾听干部群众的呼声诉求,充分掌握第一手素材资料。又主动“请上来”,有针对性开展“一对一”访谈,让服务对象说真话、道实情,力争把情况吃透、把症结摸清、把对策找准,推动问题在一线发现、对策在一线形成、难题在一线破解、短板在一线补齐、本领在一线加强、工作在一线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