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休息日,昨天晚上先生带着女儿回了婆婆家。极难得的独处时光。一觉睡到自然醒,肚子有点饿,便去冰箱觅食。有白菜,有婆婆给我带的花卷,妈妈给带的肉。突然就想起小时候常吃的饭,用我们的土话讲,大概的发音“hie”馍馍。我从字典上没找到这个字,您通过做法理解这个字吧。
其实就是先炒好白菜,加适量水后将馍或花卷,或掰或切成块状放在白菜之上,盖上盖子焖一会儿即成。好处就是有菜有主食,一锅实现;由于馍馍和菜汤的距离不同,上面的基本是热的,原味的,越往下馍馍便蘸上了菜汤,我最喜欢被蘸过的,有白菜的清香还不用吃白菜梆子,更重要的是比原味的味道丰富,一口咬下去真的是唇齿留香,比吃肉还香,当然如果有肉汤就更好吃了。顺便提一句,和豆角成熟季吃的焖面做法一样,只是原料换成豆角和生面条,所需时间略长一些。我们土话称焖面为“hie jie jie”。所以我说的这个就是“白菜焖馍馍”。虽做法相同,但即使焖面时面条蘸上菜汤也吃不出那个感觉。
这个“白菜焖馍馍”是我记事以来冬天吃的最多的早饭,常常和米汤或油茶相配。首先做法既简单又省时,其次吃完之后会微微发汗,适合数九天早上出门,用我妈妈的理论解释就是“肚子里暖和了,身上就不冷了”。我初中时上学需要骑车差不多半小时,刚出门的寒冷可用早饭时产生的热量抵挡一阵子,接下来的运动生热,真的就不冷了。
于是,我自己做了这个饭,白菜里加上了妈妈给带的肉。和记忆中的一样好吃。好久没有吃过了,原因就是女儿和先生不接受。我一度怀疑是由于我的描述过于夸大,让他们期望值过高,品尝之后反而失望了造成的。
妈妈做的饭就是独有的妈妈的味道,无可替代。我还喜欢妈妈做的煮猪头肉,丸子,还有我前面提过的肉,土话称“hong dong肉”,大约的做法是将带皮五花肉切成块状,然后下锅煮。所以关键在调料。妈妈煮的肉,怎么个好吃呢,就是得到我家所有亲戚的好评,评语就是“比六味斋的还好吃”。我家先生总是督促我向我妈学艺,学会煮肉。
我不喜欢吃羊肉,因此我不喝羊汤,不吃羊汤面。小时候我也不吃“hong dong肉”的肥肉部分,总认为腻。其实妈妈做的一点都不腻,入口即化,只可惜这是成年之后的口感了。
还有独属妈妈的味道的吃食,就是杂面糊糊。做法是将高梁面和白面按比例混合直接放锅里,然后加水,顺一个方向搅,不停的搅,很快就熟了,一般是蘸西红柿酱或腌芥菜疙瘩的汤来吃。我还喜欢妈妈为过年准备的各类吃食,炸丸子,蒸的“卷卷”,皮冻(土话“hu la rou”),等等。说句真心话,嫁到婆家十几年,我始终认为婆家做的丸子远不及我妈妈做的。但是先生是不认同我的,他总认为,除了煮肉,所有的饭还是婆婆做的好吃。
说来惭愧,在我女儿那里,喜欢的妈妈的饭依次是,打卤面,炖排骨/鸡腿,西红柿面,水煮毛豆,面食种类最喜欢手擀面,接下来是豆面抿尖,刀削面,素饺子,素包子,饼子,馍馍/花卷。我都不敢写“等等”来形容种类之多。但我特别奇怪,水煮毛豆,既是菜名又是做法,女儿偏偏能吃出是不是妈妈煮的!可能在她的口味体系里,自然能辨别妈妈的味道。只可惜我能给女儿做饭的种类远远赶不上妈妈,且要学习,且有上升的空间。
正是数九寒天,吃完“hie”馍馍,自然又出了汗。我决定回娘家看妈妈,再品尝妈妈的饭,享受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