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SCQOR法方案,来解决生活问题
SCQOR法方案:
S:Situation 背景
C:Complication 冲突
Q:Question 问题
O:Obstacle 障碍
R:Resolution 结论
解决生活问题例子:
那天,我一朋友突然接到她妈妈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你婆婆快要不行了,还有一口气,你得马上回来!”
我朋友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在她正在给一群嬉皮的孩子上课时,接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于她来说挺惊恐的。一位亲人的垂危让她失了方寸,她急急忙忙向学校请了假,并且得知她这个月的全勤奖都会没有,年终奖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她坚决当天要买机票回家。
她怎么说也要去看看婆婆,工作没了还可以在找,可至亲不在了,就再也不在了。况且她们族别有规定,在逝者走之前和之后的这个时段要在身边,并且一定要前去“送别”。
当她把所有事情都安排的差不多时,她妈妈又打来了电话,让她不要急着过来,还是继续上班,婆婆似乎离危险并不近。但对于刚刚请了假的老师来说,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她陷入了一阵苦思,越想越觉得憋屈,从而悲伤不止,她想到了找人倾诉,我便成了她不二的听众。
我听着电话那头被问题缠绕着的发狂少女无数次问了为什么?又找出了为什么的答案;却久久不能释怀找准问题,想方法。我相信这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总要发泄点情绪,却总不能有效的解决困扰。
“我小时候就有一个想法,人不会真正的死去,也不会真正的离去。到现在我都还有这种幼稚的想法。”她天真的像个孩子,这也就是她一开始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太过天真,脱离现实。
接着她又说“其实,我也在成长,见多了一些生老病死后,就会觉得人生有的时候真的不值得,人走了还会留下些什么?”她慢慢的描述着内心的想法,这是一种宣泄,这样能使真正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然而她这一次的问题是:把老死直接挂钩到了人生这个更宏观的问题上,瓦解着自己的认知;但这无非也是一种涅槃,当她意识到这种思想的死循环后,新思想才会开始。
然而,似乎在瓦解自己的认知这一块要久一些,毕竟消极的情绪会使人们看问题、解决问题时都特别的费时间,多少都会带点逃避心里。“你说我们活着究竟为什么?”她哭丧着说着。
我顺着她的这个问题,想到了一个文学式的答案:“人的生活也就那样,当你觉得吃好,睡好,耍好是有意义的时候,那么生活才真的有意义,而当你觉得什么都无所谓的时候,那么生活真的就对你无所谓了。所以,要保持一颗对生活热爱的心,你才能从中感觉到莫大的欢喜。”
她想来想去,东说一句西说一句,问题已经把她包围了起来,“还有,我真不知道我妈是怎么想的,我请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她这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感觉,我真不是个滋味。我妈她也把纠结的原因给我说了,如果我现在去看婆婆,婆婆也可能好好的,那道好!但是我请的假只有三天,我走了的话,婆婆万一......按照族别规定来说,那又不好了。”
“你们既然这么信这些习俗,那你们应该相信天意吧,说不定是上天的某种安排呢?不是应该顺其自然就好了?何必给自己增添这么多麻烦心事呢?”我不解的安慰道,当时并未了解到名族习俗是个多么严肃的事情。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总有些我们自己也无法逾越的思维框制着我们前进,但是真的只能一无所措了么?我们如果能系统的,客观的去分析事情的过程,那会是一个很明智的行动,至少,你不会被情绪所干扰,以为自己正面临着很多个问题,下面我们系统的分析一下,这次我朋友遇见的事情。
S背景:
朋友婆婆生命垂危,母亲来电请回;朋友请假安排回家,母亲又劝其女继续上班。
C冲突:
婆婆生命垂危之际,没有一个准确日期;朋友又马上请了三天假,显得有点荒诞。
Q问题:
1.如果三天假期到了,婆婆还没仙逝,但任然生命垂危,是否还需要请假?
2.连续请假是否要面临工作危机?
O障碍:
1.名族习俗,必须在死之前到之后的时段里留在逝者身边。
2.婆婆在世的日子所剩无多,谁也预言不了。
R结论:
既然是名族习俗,如果非要遵循,那就无法改变,那就请假。向上级领导说清原因,人生都有一些无法避免的事情发生,何况关乎生死。在教育行业里,孝道不一直都是为天下人所倡导的么?请这种假合情合理。
人类无法预知未来,但却可以为未来做好现在,你认为值得的事情那就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