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岁)孩子不懂得拒绝?把边界感必修课收藏起来

大龄孩子不懂拒绝?3 个「成熟型边界感训练法」

作为一位带队十年的儿童游学导师,我认为青春期的的孩子在边界感模糊更多的原因是社交因素,当孩子进入初中、高中阶段,“不懂拒绝” 的困扰会从 “被抢玩具” 变成 “被迫帮同学抄作业”“被拉着逃课”“无底线分享个人物品”—— 他们不再是怕失去玩伴的小朋友,却可能因 “怕被孤立”“想维持‘好人缘’”“不知道如何体面回应”,继续委屈自己。此时再用 “花园围栏” 这类童趣比喻,反而容易让他们抵触,不如用更贴近其生活的 “自我管理” 视角,帮他们建立清晰的边界。

大龄孩子 “不敢拒绝” 的深层原因:比小时候更复杂的心理顾虑

和低龄孩子相比,大龄孩子的 “边界模糊” 往往藏着更现实的社交考量:

怕被贴 “不合群” 标签:初中阶段的同伴群体更注重 “归属感”,孩子会担心 “拒绝帮同学带早餐”“不参与课间八卦”,就被划入 “孤僻”“难相处” 的阵营,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也要融入集体。

混淆 “友善” 与 “讨好”:他们知道 “要友善待人”,却没分清 “主动帮忙” 和 “被迫妥协” 的区别,比如明明自己作业还没写完,却答应帮同学做手抄报,觉得 “拒绝就是不友善”,实则是把 “讨好” 当成了社交的唯一方式。

缺乏 “体面拒绝” 的话术:他们反感 “生硬说不” 引发的尴尬,又不知道如何 “既守住底线,又不伤害关系”,比如面对 “借我的答案抄抄” 的请求,只会纠结 “说不行会被骂小气,说行又怕被老师发现”,最终往往选择妥协。

3 个 “成熟型训练法”:不幼稚、易操作,帮孩子守住边界

针对大龄孩子的心理特点,无需设计复杂游戏,而是从 “认知调整”“话术练习”“现实验证” 三个维度,帮他们建立自主边界意识:

1. 先做 “自我需求清单”:用 “优先级排序” 替代 “情绪吐槽”

大龄孩子更愿意接受 “理性分析” 而非 “感性引导”,可以让他们每周花 10 分钟,做一份 “自我需求清单”,而非低龄化的 “情绪聊天”:

列出本周被 “打扰” 的事:比如 “同学让我帮他写作文(占用 2 小时)”“朋友拉我周末去网吧(我本想在家复习)”“同桌天天借我的充电宝(自己却不买)”;

给每件事标 “委屈值”(1-10 分)和 “必要性”(1-10 分):比如 “帮写作文” 委屈值 8 分、必要性 2 分,“借充电宝” 委屈值 5 分、必要性 1 分;

一起讨论 “可调整方案”:比如 “帮写作文” 可以改为 “教他思路,但不代笔”,“借充电宝” 可以说 “我晚上也要用,你可以先借别人的”。

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 “批评孩子软弱”,而是让他们意识到:“我的时间、精力、物品都是有‘优先级’的,没必要为低必要性的事牺牲自己的核心需求。”

2. 练 “分层拒绝话术”:按 “关系亲疏” 设计回应,避免一刀切

大龄孩子的社交场景更复杂(同学、朋友、陌生人),单一的 “拒绝公式” 不够用,不如教他们 “分层回应法”,根据关系亲疏调整语气和方案,既不生硬,也不委屈:

面对普通同学(如借作业、代买东西):简洁明确,不解释过多(避免被纠缠),比如 “我作业还没写完,没法借你”“我放学要直接回家,没时间帮你买”;

面对好朋友(如拉着逃课、熬夜打游戏):先共情,再讲自己的顾虑,比如 “我也想陪你去,但这周有测验,我得回家复习,等周末我们再一起玩好不好?”“熬夜打游戏会影响第二天上课,要不我们改成周末下午玩 1 小时?”;

面对陌生人(如校外人员借手机、要联系方式):直接拒绝,不犹豫,比如 “不好意思,我不方便借”“我不能给你联系方式”。

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这些场景,让他们自己设计话术 —— 大龄孩子更在意 “自主感”,让他们参与设计,比直接教 “你该怎么说” 更容易接受。

3. 做 “小范围边界实验”:用现实反馈打破 “拒绝就会失去关系” 的顾虑

很多大龄孩子不敢拒绝,是因为预设了 “拒绝 = 失去朋友” 的结果,不妨让他们做 “小范围边界实验”,用实际体验验证想法:

选一个 “低风险场景”:比如先从 “拒绝帮同学带早餐”“不借充电宝” 这类小事开始,而不是直接拒绝 “帮抄作业” 这种容易引发冲突的事;

记录对方反应:实验后和孩子聊 “他当时的反应是什么?有没有生气?之后还和你说话吗?”;

总结 “现实结论”:大多数时候,孩子会发现 “同学只是有点失望,并没有真的疏远自己”,甚至有的同学会说 “哦,那我自己去买吧”—— 用现实反馈打破他们的 “灾难化想象”,比反复安慰 “拒绝没关系” 更有效。

比如有个高二学生,之前总帮同学带早餐,每天要多绕 20 分钟路,却不敢说。做实验后他拒绝了一次,同学只是说 “那我明天自己早起吧”,之后依然和他一起吃饭 —— 他后来感慨:“原来我之前一直瞎担心,其实大家没那么在意。”

家长要注意:对大龄孩子,“尊重” 比 “引导” 更重要

和低龄孩子不同,大龄孩子需要的不是 “家长帮他扎围栏”,而是 “家长认可他有自己扎围栏的权利”:

别用 “你怎么这么软弱”“这点小事都不敢拒绝” 指责他 —— 这会让他觉得 “自己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反而更不敢行动;

多问 “你觉得这件事该怎么处理?”“你需要我帮你分析吗?”—— 把决策权交给孩子,哪怕他的方法不够完美,也比家长直接安排更能培养他的自主意识;

自己做好 “边界示范”:比如和孩子说 “妈妈今天拒绝了同事让我帮她加班的请求,因为我想回家陪你吃饭”“爸爸刚才拒绝了亲戚借钱,因为我们自己也有计划”—— 让孩子看到 “拒绝是正常的,不需要愧疚”。

大龄孩子的边界感,本质是 “自我意识” 的体现。当家长愿意尊重他的选择,允许他 “试错”,他才能慢慢明白:“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我守住自己的底线就离开;而需要我委屈自己才能维持的关系,本就不是值得珍惜的关系。”

毕竟,对大龄孩子来说,边界感不仅是 “保护自己”,更是 “学会如何在复杂的社交中,做一个不委屈、不讨好的成年人”—— 这才是他们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