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愤的草莓
我知道,每天叫嚣着“要学习,要成长”,可能被当作怪物。
公众场合,别人会为你赋能:“真棒!”
可是,转身说的是:“太变态啦”。
的确,与古人相比,现代人面对的都是“好方便”。
打开手机,爱看啥剧就有啥剧;
出门想要K歌,右转直走就有;
嘴馋了,外卖app上任你选;
看到好吃的,咔嚓两下留存美好;
闲来无事,找个朋友聊天解闷只需1秒。
......
人天生容易安于现状,大可以躺着享受。而成长要求你不断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生活如此舒服,为何成天拼命成长?
01
有一部经典的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电影里说,如果人在监狱里呆久了,就会习惯监狱里体制化的生活,到了正常社会反而不适应。这种思维固化的现象叫“肖申克现象”。
其实每个人可能都有这种现象。
也许你正处在一个小城市,也许你抱着一个铁饭碗,也许你在一个大机构工作,也许你钱多事少离家近,觉得这辈子衣食无忧了。
这种想法以前可取,未来真不好说。我始终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是早与晚的问题。
远的看19世纪。当时,冰块制造行业是美国缅因州的支柱产业,提供大量劳动力。
缅因州天气寒冷,方便制冰。冰块被切割包装以后,运往全美各餐厅、酒吧等需要冷藏物品的地方,所以出现很多龙头制冰企业。你可能想不到,人们去酒吧点杯Whisky,下的冰块都是有牌子的。
然而,几年后,冰箱出现,整个冰块制造行业立刻全军覆没。
近的看煤炭行业。2002年至2012年是煤炭的黄金十年,那个时候与煤炭相关专业的毕业生,2年买房买车娶老婆。可是现在,煤炭行业面临各种问题,风光不再。很多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其他方向的工作,让人唏嘘。
郭德纲曾经有段子讲,朋友上学时学的BP机,有个小遗憾,还没毕业,BP机就毕业了。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像火箭一发射,速度之快极难企及。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5家。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
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AI时代)。毫无疑问,有很多重复性的岗位将被机器所替代的,你的工作可能未能幸免。
即便所在的城市很小,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这个世界越发像个地球村,你以为躲在什么避风港不会被影响,缩进你的“世外桃源”,但最终只是美好的幻想。
因为你和我的连接,不单单是网络的联结,交通工具也提供便捷。4年后,我们小城到省会广州只要2个小时高铁路程,10年后呢?会不会只要1个钟?
天知道那是什么样的生活,也许小城里遇不上的就业机会,那时候海量任你选。没有提前布局,拿什么跟人家比?
就算工作不会被取代,也有许多新兴的职业出现。在你大学毕业之时未曾有,但现在方兴未艾,或者未来蓬勃发展。而你发现那才是真爱,心动了怎么办?
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感觉,就像海啸来临之际,就像火山大爆发之前,一切那么平静。别人没有察觉之时,你先布局,帮自己升级,才可能获得先机。一直与成长为友,才可能抓住时机。
在安逸的日子里,忘却居安思危,最怕时代的步伐难追。
如果等到五六十岁才幡然醒悟,因为毫无准备而失误。除了完全无力反击,只能干瞪眼。
被所谓的好工作耽误,当时代扔掉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02
舒服的生活像蜗牛的小壳,躺进去就不想探出头来。
时间一长,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展到什么样,常常会夜郎自大,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像桃花源里的人,“乃不知有汉”。
要成长,就是跳出舒适区,逼自己走出蜗牛的小壳。跳出舒适区,意味着自我加压,敢于尝试以前没做过、不敢做的事。这是最好的脑力锻炼,从而保持和改善不常用的脑区功能,挖掘更多个人潜力。
2014那一年,我期待更大的成长,于是逼自己一把——在小城发起线下分享会。讲真,对于常年喜欢宅在家里的人,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向前迈出脚步,才发现“我可以”,活动一办就是2年。
倘若没有这样的尝试,放下过往的自我标签,我完全不知道自己会这么喜欢和别人分享。到现在,这种感觉一直在驱动着我笔耕不辍,一直想榨干自己的所有智慧,分享需要的朋友。
如果没有成长的诉求,没有逼一逼自己的做法,永远不会改变,永远不会向前。剩下的只有停滞,以及能力的退化。
这些年,看见越来越多大咖敢于撕掉原有的标签,放弃存量,拥抱增量。
薛兆丰在北京大学课堂上讲授了8年经济学。2018年初,他离开北大,是史上第一位从北京大学辞去教授职务的老师,并转型成为一位扎根市场、面向公众的专业知识服务者。
近年来,还有不少央视名主持敢于撕掉自己原有的标签,在新的领域再出发。
比如,原《东方时空》总主持人张泉灵,从2015年中旬进入创投界;
原央视少儿频道的周洲,现在是有养成长传媒创始人、《耐撕爸妈》出品人;
原央视财经频道的凯叔,现在也进军母婴市场,用个人声线优势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教育音频服务。
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其实也有三次"归零"经历。第一次是从上海热门主持人到央视春晚主持人,第二次是在事业上升期去美国深造学习,第三次是从主持人到制片人。
正是这种逼自己成长的狠,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流女神”。她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放,而不是守旧,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失去前进的勇气”。
对以往说“不”,拥抱未来全新的自己,面朝更大的世界,打开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还有一点特别关键。
自我加压、历练和锻造,将获得更高层次的成长快乐。
就好像先吃了一碗苦药,再尝一根冰淇淋那样,冰淇淋甜了不止10倍。这是窝在温床上纯粹享受生活无法比拟的。
03
英国伦敦有个叫斯尔曼的青年,患有严重的腿部残疾。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年轻纪纪时,把全世界所有的高山都踩在脚下。
可是,在别人以为的巅峰时刻,他选择自杀。
原来,他的父母在登山时双双遇难。从11岁那年开始,他将人生目标用来接替父母未竟事业。等到想法很快变成现实后,斯尔曼却猛然发现,人生不知要为什么奋斗了。
人活一世,靠希望。你是否曾经感受过那种闲得慌的日子,那一个叫“空虚”。没有盼头的人生,剩下的只有行尸走肉。
生活物质越来越丰富,人手一个智能手机,很多人的温饱不是问题,早已不是几个孩子抢番薯吃的年代,然后呢?
人生不过3万天,难道死气沉沉,30岁干着80岁也能办的事?难道开始“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吗?
很多人工作后,只能沿着外界给的路径去行动,只剩下这个盼头。看看周围那么多人,好像也逃不过“读书-毕业-结婚-生子”这样的路径,不敢构想“胆大包天”的人生计划,生怕被人嘲笑。
殊不知,少了个人目标,生活是凉了的茶;没有人生梦想,生活像堆豆腐渣。人有盼头,才有安身立命的坐标,才对生活不容易惆怅。
假使生活没有为你安排好目标,那就自己折腾一个,比如成长。
04
杨澜说过:“无论你是一个常年在外奔波的母亲,还是一个能与孩子朝夕相伴的母亲,重要的是让孩子看到你是一个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做好父母,劲儿不必都使在孩子身上,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孩子自然会去模仿。”深以为然。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起点。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好,能以自己为起点,跳得更高,跃迁到更高的阶层。
但是孩子有人性,天生好逸恶劳,怎样让他们积极向上,不是消极堕落?
其实道理不难,首先父母要做到成长。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照出父母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父母积极向上,孩子也会一样。如果父母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成天只图享受,不讲付出,凭什么站在孩子背后呵斥“赶紧去学习去!”
如果父母一年到头都不翻开书本,凭什么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想给孩子灌输价值观,光是口讲,难以入脑入心。还不如,身体力行,用行动告诉孩子,比什么都强,他自然会去模仿。
正是,身教重于言传。难怪爱因斯坦说:“以身作则不是另一种教育方法,而是唯一的教育方法。”
当孩子在生活中萎靡不振时,想到他的父母曾经很用心地追寻梦想,哪怕人生拿到几张烂牌,也扭转乾坤打好,敢把“没有”变成机会,敢向“没有”借东西,这便是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从这个角度讲,孩子是你成长的强大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的成长也是给孩子看,让孩子从你身上看到他的榜样。
如果人生是一列火车,每个人最后殊途同归,结果一样,是否过程更重要?
世界那么大,每一处都是风景。谁都不喜欢枯燥、单一、乏味。怎样让这个旅程精彩,多元,充满体验?怎样让这个旅程全情投入,饱览风光,充满能量?
敞开怀抱,勇敢成长,设计行动,奔向梦想。
成长,不被时代的海浪冲散;
成长,打造个人品牌更加闪亮;
成长,在丰饶的生活里不会迷茫;
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积极进取的榜样。
在成长的路上,如同向星空仰望,曾经的烦恼只是微尘一般。
你的眼界拓展,不再为眼下的满地鸡毛、柴米油盐而失望。
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不断改造自己,一步步看见更好的自己,值得拥有,值得回忆。
幸福并不在终点,而在通往终点的成长路上。
生活如此舒适,为何逼自己成长,这就是答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