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境内现存有四大古建筑群,分别是环县四合原东老爷山古建筑群,合水县翠峰山古建筑群,镇原县原峰山古建筑群和华池县新堡庙古建筑群。
本文要介绍的是翠峰山古建筑群。
2024年7月6日,探秘小分队一行四人一早从西峰驱车出发,两小时后就到了绿树掩映的翠峰山。山道不宽,但车子可以通行。沿途有信男善女头戴柳枝编织遮阳帽向山顶的寺庙进发。一打听才知道,当天下午有祈雨活动。
下面引用马啸教授提供的文字详细介绍一下翠峰山古建筑群。
“翠峰山古建筑群位于合水县肖咀乡卓堡行政村黎洼自然村翠峰山上,面积约1850平方米。据现存的乾隆十六年庙碑记载,寺院创建于北宋绍圣五(1098年),原建在塬面上,乾隆十六年(1751年)迁建于此,命名为翠峰寺。民国二十三年曾有修复。现存祖圣殿、三佛殿各三间,万宝洞一孔及僧窑五孔。
“翠峰山古建筑群修建在九山朝拜、二水环抱的翠峰山之巅,山峰挺拔,形如馒头,桃杏缠绕,古柏簇拥,建筑布局基本完整。前殿为祖圣殿,面阔三间9.25米,进深7.82米,鼓形柱石,上为一斗三升斗拱。屋脊正中安放陶制老君楼一幢,两侧置陶制空心砖和吻头;后殿为三佛殿,一斗五升斗拱。屋面通施灰色板瓦。祖圣殿、三佛殿均为硬山式建筑,两座大殿墙壁上分别绘制《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壁画。殿内原佛像已无有存留,2002年,群众集资新塑泥胎佛像7尊。
“翠峰山古建筑群修雕梁画栋,飞檐红柱,别具特色,是合水县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殿内壁画保存十分完整,壁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色彩新颖,勾勒自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泥塑的彩绘天王像、王母像、文殊、普贤像比例适中而自然,施彩艳丽而不俗,线条繁细而不紊,布局严谨而生动。2003年12月,翠峰山古建筑群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我虽然是一个慢热之人 ,但游览翠峰山古建筑群也有了如下七点胡思乱想:
一是张志良先生在山上发现了仰韶文化的痕迹。上山的土路断层里,有一些仰韶时期的陶器碎片。我们还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圆形小石头,似有人工打磨的痕迹。据张志良推断,可能是仰韶人打鱼的鱼坠。这些发现说明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之间仰韶人就在这里生活。望着周围郁郁葱葱的山峦和山脚下的河流,遥想几千年前仰韶人可能在山里打猎,在河沟打鱼。
二是翠峰山古建筑群需要进一步保护。也许由于当天有祈雨活动,庙内香火鼎盛,但是庙会的会长等人并不真正懂得这座建筑群的价值。我们看到二十多年前民间集资修造的几尊塑像,艺术水准有高有低。因为资金困难,修缮工作也无法展开。
三是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急需提升。寺庙内外张贴的对联从内容到形式上都需要改进,有的对联中还有错别字。我个人认为需要当地有文化能力的人员参与管理。虽然祈雨求佛等有迷信的成分在,但既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那就要让文化艺术参与进来,以文化人。比如说这里《西游记》《三国演义》的有关壁画,通过壁画讲述故事,符合当时多数人不识字的实际情况,从传播的方式而言,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四是多神的大融合。这里有释迦牟尼,有观世音,有武财神关公,还有药王,院子一个石碑的背面甚至还有祭祀孤魂野鬼的孤魂台,一副面目狰狞鬼画像赫然出现在眼前。见多识广的张志良先生说,孤魂台,是民间对因战争或饥荒无人收敛的亡灵的一个归宿地。李珺老师的解释让我想到了杜甫在《兵车行》里写到的几句诗:“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无论是秦汉唐宋还是元明清,广大的西北地区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白骨可以化为尘埃成为黄土的一部分,但是四处游荡的冤魂需要安置,安置这些冤魂的往往都是当地普通而朴素的老百姓。我们所看到的那张面目狰狞的鬼脸其实就是所有在外漂泊的孤魂野鬼的代表,他们得到了当地人的祭祀也就不再危害人间,天阴雨湿不再声啾啾。安息吧,从古到今的冤魂!
佛道神鬼合一,所有的神灵们在翠峰山上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都有面目各异的人们焚香祈祷。我随口问一烧香的老者是否知道武财神关公旁边的塑像是谁?老人摇头。不过,这也是正常情况。小时候跟着长辈们逛庙会,他们见到寺庙就烧香祈福,从来不问是哪路神仙,主管什么业务。长期以来,惹不起的就供起来,无论是佛道鬼怪甚至是人!
张志良先生提供一段学术成果也为这种现象做了最好的注解,引用如下:
“现实生活中,对于神祗,佛,一般百姓都将他们混为一起,妥妥的分不清彼此的来源。在《尚书古文注疏》卷九260页:
“今殷民乃攘竊神祇之犧牷牲,用以容,将食無災。
“这句话中提到了关于神祇的注疏:马融曰:天曰神,地曰衹。说文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曲礼疏云:天神有六,祭之,一岁有九。地神有二,岁有二祭。此周礼,可推之殷也。
“神衹原是本土信仰(属道教)这段历史可推之殷时,而佛是西来信仰(称佛教)相对与神祇信仰就较迟了点,后来人们在修建庙宇时,大都将神佛一室供奉。”
五、多神和多民族的融合。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多民族文化逐渐融合的历史,这种融合也反映在民间的一些庙宇上。平凉市的崆峒山半山是佛,半山是道,西峰的小崆峒也是这样。《红楼梦》中的茫茫大士缈缈真人就是一僧一道,他俩就是结伴而行。苏东坡的文化血液里也融合了儒道释三家的精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辛弃疾很心酸地说“佛狸祠下,一片神鸭社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族的融合就是从祭祀神灵开始的:你敬我敬的神,我敬你敬的神。
六、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他们从来不谈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如此,虽然他们身边到处都是烧香拜佛的人,但他们从来不说。正因为贤者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怎样做人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劝人向善,其本质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西方哲学家思考的却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西方的科学技术在经过宗教战争和宗教改革后才会走向发达。
七、西方宗教有个特点是寻求宽恕,而我们往往是寻求各路神仙保佑,办事成功还有好处(各种许愿)。所以,从宗教的角度而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其实是在根子上。比较特殊的是我们烧香拜佛的人不一定有宗教信仰,而西方走进教堂的大多数都是信徒。
游览胜地之后必有种种感想,我喜欢偶数,本想凑够八点,奈何文思枯竭,姑妄言之 ,读者诸君,姑妄听之。不当之处,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