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了边界感,这个是兴起的新词汇,它的意思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她可能会无意识地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该有的界限,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边界感很强烈的人。我认为有些人是朋友的,她终究会是我的朋友。有些人还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比较好,因为这样彼此都不会很尴尬,所以在我身边,我的朋友都是年少时的同学,年限都在15年以上。或许是因为我从小都过于自强自立,所以不喜欢对别人提要求,强迫别人,更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与他人,更多的是与别人保持着一定的边界。后来我走上了教师岗位,我会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但不会强迫学生一定要做些什么,特别是对家长,我会很耐心地反馈孩子的信息,但不会有与家长成为朋友好姐妹的想法,我觉得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对孩子才公平。在我的任教期间,我会是学生知心的朋友,我会全力以赴地教导他们,但是当孩子们毕业之后,我似乎又开始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我知道对于他们来讲而言,我只是小学阶段的老师,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有新的老师取代我的位置,他们的见识和眼界也会越来越宽广,或许我们都没有共同的话题啦~
但也有些孩子是比较特殊的,如昨天晚上十点收到一条微信,一位五年前教过的一年小姑娘,她发来一篇作文让我浅谈一番,我第一感觉是感谢她的信任,对我而言是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但当我看完之后,我却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心中思绪万千,回想起这五年来她与我分享的学习生活中困惑,我都努力在引导和教导她,但我知道她长大了,价值观也定型了,或许她所遇到的人或事都对她有着不一样的影响!许多事是她正在经历了,而非我经历,无论我怎样去开导她劝解她,都于事无补。因为我再一次从她的文章中,感觉到她并未朝着正能量的方向去发展,因此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的作文,内心无比难受。
直到第二天早上我才回复她了,很简单,认可、表扬、点赞。因为我想到了一个词——边界感,我只是曾经教过她的一位老师,多年过去,她已经不是我过去印象里的那个孩子了,所以我不能总想着去纠正她去教育她,或许与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破坏彼此之间的好感才是上策。表扬和认可不会让正值青春期的她对我反感和疏远吧!更多的是希望她能够依旧保持着与我分享疑惑的习惯。等她遇到问题时,我再与她细细分析,逐步引导,或许这才是最好的方法。
远而不疏是种能力,近而不入是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