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拥挤的地铁上,听到哇哇的哭声。寻声望去,发现一个孩子坐在一个男人腿上,约莫3、4岁,身旁放着一个行李箱,上面放着XX早教机构发的手提袋,里面装得鼓鼓囊囊。
和我同时上车的一个少年,正好站在小孩旁边,询问男孩哭泣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他一直在他奶奶那儿,接他回去上学,他不愿意”。随着地铁列车的启动,哭声慢慢变小,可是每到一个站点,门一开,孩子就扭动起来,同时哭声变大,“我要我奶奶”,“我要我奶奶”,声音不绝于耳。
看着、听着,不禁一阵心酸,想起了我家孩子小时候,也有过留守儿童的一段经历。好在,社会发展顺应了大家的需求,各种日托班、全托班如雨后春笋,在争议声中逐渐发展壮大。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爸爸”、“妈妈”这一亲切美好的称呼,伴随的是责任——如何抚养他长大、成人。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一般刚入职场或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做全职父母怕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每天面对孩子啼哭和柴米油盐,无法适应;有时会精神空虚,怀疑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这样选择到底对不对?
不管不顾直接交给上一辈,父母省时省力,但人是感情的动物,小时候的陪伴,会让孩子对你产生依恋、不舍。有些隔代抚养的孩子,如果成长过程中没能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要么不亲近父母,要么与父母有严重的疏离、隔阂。
经常看到保姆虐待婴儿、儿童的事情,那就更是一万个不放心,怎么办?
有研究表明,三岁前,孩子最重要的发育任务就是依恋关系的形成。如果三岁前,父母没有太多时间跟孩子在一起,就难以跟父母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容易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是每个父母必须面对的,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在选择和诱惑面前、在矛盾和纠结中,必须平衡工作和生活、时间和金钱,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社会日渐多元和开放,妈妈抚养孩子付出的劳动逐渐得到社会的肯定、妈妈们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都为更多更好的陪伴创造了条件。
有的享受孩子的教育过程,成了育儿专家;有的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做些时间比较自由的工作,如写作、开淘宝店;有的请专业保姆或钟点工,但决不当甩手掌柜,工作生活转换自如,得心应手……
其实,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24小时的照看,而是高质量的陪伴:
抽时间陪孩子一起读绘本,或者一起画画,一起搭积木,最好不要三心二意;孩子独自玩耍,需要家长的时候,予以及时的回应,不要敷衍或不理睬;孩子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尝试,耐心引导,不要野蛮阻止……
多一点耐心和用心,多一点关注和重视,多一点聆听和鼓励,这样的陪伴,能让你走进孩子心里;能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能让你们和谐默契。
纵有千难万难,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就不会再有参与的机会。我们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好性格,将影响孩子一生。
家,需父母双方的参与,任何一方都不能代替另一方的角色。所以,无论多忙,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今天你有陪伴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