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1
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诗歌,我总是舍不得讲。讲多了,怕框住了学生的思维;讲少了,怕他们钻不进文本。就这么纠结着,迎来了这篇《渔歌子》。
记不得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初读,便钟情。全诗通篇不过27字,远近高低之景都融汇其中,构成一幅宁静的画——山笼烟雨显翠,水映桃花更红,白鹭翱翔,鱼儿潜跃……这是一份怎样的洒脱,寥寥数语,水墨丹青,轻勾浅描,诗画皆成。读之,似与山水融为一体,飘然世外,走在这有风有雨有山有水的路上,不须归,不须归……世事于我如浮云,何用浮名伴此身?一这个情怀淡泊的文人,流连山水,领略澄澈明净的人生境界。
2
课始,我给学生介绍了的作者的生平: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叟”,青年时曾出仕,后被贬,出家,归隐于太湖一带山水之间,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
3
然后学生开始读,读了数遍之后交流:这首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经过组内交流,孩子们的感受有“悠闲”“自在”“快乐”“享受”“宁静”……说着说着,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把依据指向了“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
于是我们围绕这一句展开讨论:诗人为什么说“不须归”?他有哪些理由?
孩子们开始第二次组内讨论。
公共发表环节,我根据他们的的发言,相机板书:
1.景美(桃花明艳逐水流、青山、白鹭飞);
2.装备齐全(青箬笠,绿蓑衣),淋不湿;
3.一个人很自由;
4.只是斜风细雨,春天的风是柔柔的,雨是细细的,淋到了也没大问题;
5他很想吃肥美的鱼。
对其他理由,学生都没有反驳。当说到第五条时,炫桦突然举手说:“老师,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想向大家请教——张志和时出家人,他是不能吃鱼,不能杀生的呀,那他为什么要钓鱼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刚才还说得振振有词的孩子们突然沉默了下来。
4
于是,开始第三次组内讨论:张志和为什么钓鱼?
有的说张志和是为了打发时间,有的说他钓鱼是为了送朋友,有的说他想把鱼卖了买其他东西,还有的说他是学姜太公,钓鱼只是装样子。当然,有的人还坚持他钓鱼是为了自己吃。
我问孩子们:“家里有人钓鱼的,说说他们为什么喜欢钓鱼?”
有十几个孩子举手,一个个说过去,其他学生发现,喜欢钓鱼的人中,很少有人是为了我自己吃而去钓的。
继续回归这首诗,联系张志和的身份和生平,你觉得他钓鱼是为了吃吗?
这一回学生都否决了第五个理由。既然不为了吃,却还在斜风细雨中不归,这样的怡然自得,这样的的沉醉其间,这样的旷达通透,这样的自由自在。钓鱼的原因,也便不言自明了。
5
很多事情,享受过程比结果如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