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来源于一位临床心理医生】
最近不少来看门诊和做心理治疗的孩子家长,会跟我提一些“许愿式”的诉求,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比如,
我家孩子不喜欢学习,就爱玩。医生你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爱上作业,爱上学习,不爱玩。
说实话吧,这个诉求有点反人性,因为就像大部分成年人都喜欢“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一样。
孩子在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游戏玩的情况下不想吃学习的那份苦,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再说了,就现在国内这么内卷的教育环境,很多小孩从出生那天起就被各种“鸡血”,平时经常作业做到十一二点,周末节假日除了补课还是补课。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基本上只要是个正常学生,看到作业和试卷就会来气,恨不得把它们扔垃圾桶里,就像大人看到天天逼自己加班的老板就想上去扇他一耳光一样。
这种满是煎熬和“苦难”的日子,你让孩子怎么爱得起来?
有的父母会说,那可不是,我小时候可热爱学习了。
这样说的父母,你可拉倒吧!我们小时候爱学习,那都是被生活逼得没办法了。
因为如果不上学,只能下地干活儿,去工地上搬砖、挑煤,风吹日晒更辛苦。大部分人都是“两害相较取其轻”,能享那个福,谁还愿意去吃那个苦呢?
并且那个时候如果我们真不学,父母真的会让我们出去吃苦的,才不管你受不受得了呢。
现在的孩子可就不一样了,他们从小就没体验过饥饿和物质匮乏的感觉,压根理解不了什么叫“不努力就会挨饿受冻”。
再加上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成年人自己都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自己都觉得“努力也没用”,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说法对孩子来说就更没有说服力了。
有时候家长去跟孩子讲这些道理,孩子甚至会怼家长:你看你985、211硕士博士毕业又怎样,不也是成天累死累活,被单位里刻薄的领导压榨,被那些有背景的马屁精抢了你的机会吗?你说努力改变命运,你自己信吗?
真能一句话把好多父母呛得喘不上气儿来,却又无言以对。
所以面对这样的父母,我会跟他们说:我没法让你们的孩子爱上学习,因为学习本身就“不可爱”。
但我可以和你们讨论你们平时可以做些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来让孩子在“熬”学习时稍微不那么痛苦一点,让他能尽量熬下去。
比如少挑点儿孩子的毛病,多有理有据地表扬他们。
有的父母会问,那医生你能不能让我的孩子每天都开开心心,充满正能量?
这怎么可能呢?
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圣人也会有emo的时候,就连佛祖看到孙猴子在自己手掌上撒尿都会心里不爽,你怎么能要求一个孩子天天都乐呵呵的呢?
再说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对我们人类而言那都是有用的,比如失去了亲人,我们就需要去哀悼,这样才能和逝者告别,让生活继续。
既然是这样,你家孩子遇到挫折了,别人欺负了,他emo一下又有什么问题呢?
现实生活已经够残酷的了,难道你连孩子不开心的权利都要剥夺吗?这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而且,评判一个人成不成熟的标准也不是看他有没有情绪,而是看他在关键时刻能不能把情绪和理智分开,把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分开。
所以我常常会跟这些父母说:抱歉,我真没法让你的孩子天天都开心,但我会建议你们给孩子不近不远的陪伴。
他想吐槽时,你们耐心听他讲。他需要你们给到一些现实行动层面的支持时,你们尽力帮他。
他什么都不想说时,你们给他emo的空间,做好人身安全看护,保证他不要冲动自伤,实在不行时尽快就医,就可以了。
我们不能让孩子天天开心,只能让他们开心的时间尽量多一点。
还有父母会说,我孩子到青春期了,医生你能不能让她啥都听我的,让她一切按我要求的来做?
这个诉求就更违背个体心理发展的正常规律了。
话说人到了青春期,正处于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会不断做出挑战家庭规则的事情,
他们会不断提出属于自己的新想法,不断挑战大人以前传输给他们的旧观念,有点“以旧换新”的感觉。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我要挑战父母,不是为了证明我比他们行,而是为了证明我和我的父母不一样,我不是他们的附属品,我就是我自己,他们是他们。
所以我常会这样安慰家长: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很多事都不愿意听你的了,那正是你该高兴的事儿,说明他成长了,想做一个独立的大人了。
如果你发现你孩子一把年纪了还啥事儿都要听你的,什么都要向你汇报,那你才真的要担心他是不是长不大了。
作为医生,我没法帮你们实现“让孩子啥都听话”这样有点“反人性”的愿望。
但如果你们和孩子愿意各让一步,都做一些妥协,我倒是很愿意和你们一起去找些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让你们可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折中协议”。
有的家庭还会说,医生,我们希望你一次心理治疗就解决我们的问题,一劳永逸。
这种想法无异于天方夜谭。
虽然我们专业领域确实有一次心理治疗解决问题的案例,但那都是建立在来访者问题很轻,自我领悟力和改变动力都很强的基础上。
而现实中我看到的大部分患者的情况是,和家人的恩怨问题积累了十多甚至几十年,许多甚至还有童年被家暴、性侵的创伤。
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咱们姑且不用把一辈子都拿来做心理治疗,但你积累了几年甚至十多年的问题,
在咨询室里花个几十小时(如果按照一周一次治疗,一次1小时算,总治疗时长大概也就1年不到)去处理,应该也不算长吧?
况且好多人心理问题积累的时间还不止这个数。
但即使是这样,好多父母还是无法接受心理治疗“慢慢起效”的过程,常常抱怨说:
哎呀我们见了某某心理咨询师十多次了,孩子还是不听我们的,还是不愿意上学,我们很着急啊,就盼着医生你能两三次治疗帮我解决问题。
试想,你那么多年积累的“冰冻之寒”,又岂是一日甚至一小时的心理治疗之功可以消融的?
记得几年前我还在一家社会健康咨询机构工作时,有一位同事是运动教练,某次大家聊到各自的工作时,我问他一个人的体重控制大概要多长时间,他说正常至少要半年吧。
然后他又问我,医生你医好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得要多久啊?估计得好长时间吧?
我当时就说,诶,看不出来你还挺内行的嘛?确实啊,不少人心理问题解决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不像你们那么快。
我正想解释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慢”,没想到他却很理解地说,那可不嘛,那么多年积累的心理问题,怎么可能跟你们聊几次就解决了呢?
这不,连一个完全和我们专业不搭边的“门外汉”都懂的道理,好多父母怎么就不明白呢?
有的父母还不甘心,会说,但你们是专业人士,你们学过专业心理学技术,你们应该有办法实现我们的愿望吧。
我们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办,才来找你要方法的,你就像那个什么电影或者电视剧里的心理大师一样,给我们小孩做做催眠,或者给我们一个解决方法就行了。
每听到这些我就会说,你们知道吗,很多时候电影和电视剧就像童话一样,都是骗人的。
再打个比方,你说现代科技发达了,几十年前我们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能做到了,但你让科学家想个办法让人不借助任何工具就能飞起来,或者长生不老,这也不可能吧。
同样,即使作为专业人士,我们也有我们能力的天花板和局限性。我们是正儿八经做心理咨询的,不是庙里面满足愿望的菩萨。
所以,要做心理咨询来找我们,要许愿就去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