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宋,朱熹。
《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的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善良的天性去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我一直理解的“中庸”都属于贬义,委屈求全,无意间翻阅书籍又一次对中庸有了全新的认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们一直都以为确定的东西或知识,不知道何时起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可能我们一开始理解他的时候就是“误解”,当我们静下来再次阅读时,因为经历的多少又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曾经固执地认为我们在学校学习的一些诗词歌赋,可能并不像“标准答案”告诉我们的那样,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想法云云。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环境和作者的经历去揣测当时他的心情,但谁又能保证你的揣测就是作者真实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