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上海,阴晴不定。就像突然收到来自舟山的问候。必须要炫耀一下大家族的快乐。
李家,周家,到了我这一辈,大大小小的兄弟有15个,姐妹仅4个。我占个便宜,用他们的话来说“李家的独女”!于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与男孩无异。
建哥是我堂哥,在舟山也有十来年了。我们见面只有在寒暑假或者过年过节的期会。昨天的迪士尼发得早,于是被建哥看到了。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就能见上一面,美哉、妙哉!设计着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想法这个地不熟的上海竟要见我的亲人。建哥说来接我。我又不是小孩子,坐个车那么简单的事情,不必担心!
高德地图在大城市里不缺德了。详细的规划路线,乘坐几号地铁。陌生的地名,我一遍遍的念叨着。第一次一个人坐地铁,还要换乘……从酒店出发,到封浜站,花费18元,这是专属上海的早高峰起步价。询问地铁站工作人员,买到哪里的票。小心谨慎。广播里说了很多很多,最后一句“戴好口罩”。我笑了笑,又询问哪里有口罩售卖。原来是系统还停留在疫情期间。真是可笑,我的系统都更新到可以一个人坐车了。
一个人正襟危坐着,倒数着,生怕错过了车站。脑袋却又开起了小差,回忆起儿时的我们,沙坪生产队的我们。
青青的山坡上,一个几岁扎着马尾的小女孩,跟在几个大不了多少的男孩身后。左手拿着工字的线盘,紧紧夹在嘎吱窝,右手是纸糊的风筝。等待一处宽阔的地方,等待一阵恰好的风,等待着一场较量。哪个的风筝飞得更高,哪个的线最先放完,哪个的风筝又收不回来,哪个又……把太阳熬下山,直到天黑。线盘和风筝都是哥哥们做的,而我只需要观赏即可。
竹筒饭也是消遣的项目。我记不清楚有没有肉,但胡豆和米这个是有的,以及各种调料。分工合作,有的搬石块搭灶台,有的找柴火,有的削竹筒,有的调制食用配方……我在一旁站着,有没有被骂过,我也不记得了。竹筒饭的味道我也不记得了。脑海保存着和哥哥们一起做竹筒饭的经历,记得哥哥们无所不能。
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了。
我们依旧陪着各自的孩子放风筝,只是竹筒饭再也没做过。我忙着工作,忙着挣那点碎银子,忙着长大,忙着忘记……哥哥们依旧把我当妹妹照顾。
建哥打电话过来,到上海了。我把位置发给他,太平洋百货公司门口,他竟认错人了。这才几个月没见面,自己的妹妹就不认识了。哼!算了,吃顿好的补一下。我抱怨着上海的饭菜不合胃口。建哥一个劲的点菜,说多吃点,吃好点……我说吃不了那么多,他又加了菜……我阻止不了他点菜,也阻止不了哥哥对妹妹的喜爱。
一桌子的菜,先发家人群里“眼气”一下他们。开始胡吃海喝……建哥给我夹鱼,把好吃的转过来。讲述着每一次来上海的经历,每一次都显得那么匆忙,都没有来得及见外滩的夜景。一边说,一边又往我碗里夹菜。没有大抵是在这座陌生的城市要重新当好哥哥,大抵是很久没有被照顾了,大抵是成为大人之后应该有大人的样子了……
吃完午餐,建哥要忙着回舟山。他拿出手机查找地图,指着前面开始交代:“你到前面,就有个地铁站……然后……然后……”
“我都是个大人了,整得归一。你先回去嘛!不用担心!”我打断他的话。
建哥回去了。
我把外滩的夜景看了。我第一次来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却让我见到了我亲爱的家人。
后记:我在上海还有一个朋友——茂松弟弟。他开车过来接我感受大上海的夜市。我选了就近的日料。他批评我不爱国,还是顺了我意。我们见过几次面,每一次都是喝得二麻二麻的。这一次来到他的主场,他以一个在上海工作的精英形象登场。他给我介绍着吃的,玩的和工作。我听得认真,时不时的举起茶杯和他碰杯。没有喝酒,但每一口茶都是对他的祝福。上海的酒留着泸州去喝吧,未完的情谊是后来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