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年新事
近日,我收到了一份意外惊喜,一位朋友前来拜访我。
很久以前,他去了更大的城市读书,从那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面。恰逢新年团圆之际,这更增添了一分欣喜。
我们畅所欲言,回忆着模糊的往事,毫无顾忌地掀开对方难以启齿的“黑历史”,诉说着分别后这几年的变化,其乐融融……
后来谈到了离别后的所见所闻,他忽然拿出手机,分享给我一个收藏夹,里面讲的大概都是“中医养生”内容。然后嘱咐我:“有时间你多看看养生的知识,预防可比治疗轻松多了,来来来,你看看这个……”
我前段时间刚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医”的思考。(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为什么要相信科学?“科学”是什么?】【中医的启发】)文中针对古代中医的问题做出过批判,自然对他的分享不屑一顾。
不过,这却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个大城市的学生,所闻所见理应比我更宽广,科学教育理应比我更完善,医疗服务理应比我更前沿,为什么还会局限在毫无科学证据的中医食补呢?
-2-信息茧房
为了论述清晰,我要先引用两本书的观点,一本是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另一本是希娜·艾扬格的《选择》。下文中我就直接引用结论了,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自行阅读、探索。
人的大脑分为理性脑和感性脑两个部分,理性脑负责分析各感官收集到的信息,感性脑负责直接对外界事物快速反应。比如,做一道数学题,我们数据分析的过程,使用的就是理性脑,而假如有一条蛇向你袭来,你肯定想都不想,撒腿就跑,这就是感性脑在发出指令。
实验证明,感性脑占主导,“冲动”是常态,理性脑是感性脑的跟班。它的责任不是纠正感性脑,而是验证感性脑。
比如你见到一个人,你的感性脑告诉你,他不是好人,这时,你的理性脑不会思考“他不是好人”这个观点对不对,而是去寻找证据,验证“他不是好人”这个判断。比如说话声音太大说明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比如说话时犹豫不决说明心里有鬼。
注意,理性脑的工作是验证感性脑的判断,而非甄别判断的可靠性。因此,在“闻”“见”新事物时,哪怕一篇文章、一个视频毫无逻辑,只要它能满足你的情感,取悦你的感性脑,那理性脑就很难辨别其内容的真伪。
这就出现了“信息茧房”效应。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提出的:
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会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
也就是说,在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更多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这就会导致“信息过载”,每个人都无法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因此,每个人都会进行选择式接纳,而人天生就倾向于接受自己喜欢的主题和看法,人们会关注自己认可的的个人或公众账号,订阅符合自己喜好的杂志和新闻推送……在这个“个性化”的信息空间中,人们每天接受的信息便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久而久之,这些片面的观点会逐渐根深蒂固,最终变成束缚着我们的“信息茧房”——“茧房”外的信息会被我们忽视甚至漠视。
举个例子:试想,一个每天只关注中医养生的人,如果有篇文章例数中医的各种弊端,他会耐心地读完吗?
不会,他可能看到标题就自动划过了。那么,长此以往,他只会越来越坚信中医的深奥玄妙,而忽视掉人体生理现象的现代医学解释。
一个每天只关注偶像剧的人,一个每天只刷“网抑云”评论的人,从来不会探索进化心理学对人性的解释,也从来不关心认知科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他们只会越来越沉浸在“甜甜的恋爱中”,放弃了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一个每天宣扬“抵制日货就是爱国”的人,一个每天发表“不转不是中国人”的人,从来不会耐着性子看完一场国际政治的研究报告,也从不关心BBC如果告诉世界杜甫的伟大,他们只沉浸在狂热的“爱国主义”中,锁死了理解其他文明的大门。
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也谈到了这点: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
没错,“在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
这个时代是“信息过载”的,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不论这些内容是真的假的、统一的冲突的、有意义的无意义的,只要看得爽、看得过瘾,都在改变你、灌输你、塑造你。
媒体平台为了流量,会自动推送迎合用户兴趣甚至猎奇心理的内容,我们每天接收到的,都是符合自己兴趣的信息,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
世界在强势地争夺个人自身价值体系的构建权,如果对信息不加甄别而只追求“爽”,你的思维模式、思考习惯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就取决于运气了,或者说,多巴胺的分泌。
正是这种“信息茧房”效应,让我们只“闻”“见”符合自己喜好的内容,一旦超出认知范围,就会选择屏蔽。这种“博闻广见”,就是许多人“越上网越闭塞,越阅读越极端”的罪魁祸首。
-3-对世界的假设
如果“信息茧房”效应不加干预和限制,这就会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死循环:
人们乐于接受符合自己喜好的内容,对于其他观点就会轻视,这会加剧“信息茧房”效应,让人们作茧自缚。而随着“信息茧房”的不断加固,这种对其他观点的轻视最终会发展成为漠视和拒绝。
这些符合自己喜好的、不容质疑的内容,就会变成我们头脑里“世界应该如此”的假设。渐渐地,在耳濡目染中,你就会把这些假设当作一种现实、一种世界本来的样貌。后果便是,你将会永远地活在梦里,这些假设会“杀死”现实的你。
抖音、快手的娱乐短视频、心灵鸡汤、偶像爱情剧、“网抑云”热评……无一不是如此,由于篇幅原因就不全都展开了,我们只看一下“网抑云热评”:
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还没有结婚,我想再等等,等她嫁了,我再娶。
你放心好了,就算我们不可能了,我也不会随便这个人凑合,我只是把放在你那里的感情收回。如果再爱,还是你。
喜欢孙中山先生原配的一句话:
“我常识不够,又不懂英语,帮不上先生什么忙,愿先生与我各觅良人。”
可离开孙中山后,卢氏终身未嫁,一个人活到八十岁。
“我爱你是真的,可我,总不能阻止你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
这其实就是一种对爱情的假设——只有让自己看上去恋恋不舍甚至狼狈不堪,才配说“爱过”。
真的是这样吗?陈海贤老师在《失恋后怎么走出来》一文中讲到:
好的失恋,是让这段关系存放在你心里——关系里美好的部分,变成了内心柔软角落的回忆;关系里不好的部分,变成了开始下段亲密关系的经验。
而不好的失恋,是你仍然活在这段关系里——关系里美好的部分,变成了你仍然不肯放手的执念;关系里不好的部分,变成了你不敢重新开始的创伤。
显然,“网抑云”们就是后者,有多少人和他们一样,活在上一段关系的梦里,不肯面对已成的过去,也不肯面对将至的未来,在“自我折磨”的“优秀品格”中浪费掉最宝贵青春。
说到爱情,我想起了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书中女主人公爱玛觉得爱情:
应该是月光之下的叹息,依依不舍的拥抱,沾满泪水的、无可奈何的双手,对了,一定离不开古堡阳台的背景……
应该突然而来,光彩夺目,好像从天而降的狂风暴雨,横扫人生,震撼人心,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把人的意志连根拔起,把心灵投入万丈深渊……
当世界没有满足这些“假设”时,她就在言情小说中寻找,在情夫的花言巧语中寻找,不断幻想那些遥不可及的诗和远方,拼尽全力躲避一地鸡毛的不堪现实。但当有一天不得不重新面对现实时,这种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距离变成了她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最终,她选择了死亡。
如果你一直放不下头脑中对世界的假设,就像“网抑云”放不下对过去伴侣的幻想、包法利夫人放不下对童话般爱情的执念,你的头脑里就一直会有很多“这个世界应该如此”的假设,当现实不符合你头脑的设想时,你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和对世界的愤怒——“为什么世界会这样?”
而这些负面情绪,最初来源于——符合自己喜好的“信息茧房”对这个世界过于乐观的假设,现在又变成了你对这个世界过于悲观的理由。
你盯着现实与“假设”的裂痕,沉浸在对世界的悲观中,就没法看到这个世界更多元、美好的一面了。当裂痕变成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时,你且将如何面对,这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4-去认识真实的世界
既然危害如此惊人,那么,如何“活”下来,如何走出这种循环、减少对世界不切实际的假设呢?
(1)淘金式思维
“淘金”,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个思维过程——把泥沙过滤掉,把金子留下来。
也就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寻找证据,不断甄别信息的真假和有效性,再决定是否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头脑中的“假设”更符合真实世界。这和之前讲过的“科学的怀疑精神”很相似(《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为什么要相信科学?“科学”是什么?】【中医的启发】》中第五小节)。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悖论:
学习知识的时候,因为知识面狭隘,对信息没有辨别能力,所以头脑中的知识真假难辨、知识结构存在漏洞,同时,也因为知识结构的摇摇欲坠,对新知识便没有辨别能力。二者互为因果、又相互加强。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人们认识到“信息茧房”,也很难走出这种束缚。
破局的关键,在于信息来源。
如果你生活中的大部分信息还来源于抖音快手、微博知乎、或者各种新闻小报,那么你很难走出这种死循环。
这些信息,不具有权威性和普适性,或是归因偏差的猜测、或是以偏概全的误导、或是没有控制变量的观察、或是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亲身经验”,当然还有创作者的个人偏好……你看的越多、听得越细,越“博闻广见”,越会陷入“信息茧房”中,对世界的假设也越脱离现实。
注:
归因偏差:
简单地说,结果是单一的,但是造成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有很多很多,当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一个我们自己明确观察到、感觉到或者有意为之的一种行为,作为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甚至唯一的原因。
所以,需要有权威的人、机构、平台,帮你进行信息甄别。他们是谁呢?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这里面,有清华、北大最有名的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教授、有国际政治研究的媒体人、还有一线心理咨询师……这些各自领域最前沿的精英,在持续免费地输出最新研究成果和他们的观察思考。既有学术研究性质的严谨,又深入浅出面向大众,他们有能力、有意愿,也正在把真实的世界呈现给你。
且不必说“MOOC”“得到”“Coursera”“Edx”……连b站都有很多内容值得学习,互联网时代,从不缺少学习资源。
当信息来源可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其实也有另一种循环:
通过权威、可靠的平台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对现实中的各种内容就拥有了一定的甄别能力,我们的判断力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而随着判断力的提升,我们也可以辨别其他内容是不是权威的科学知识,从而扩展学习平台的边界。
(2)重现思维盲区
菲茨杰拉德曾说,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是一流智慧的表现。
由于“信息茧房”效应,我们通常只会接触到单一立场的观点,这会产生盲目、极端的自信自大,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或观点,从多元视角下进行比较,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更全面地认识世界,从而减少“世界应该如此”的假设。
这会展现我们曾经没有认识到的思维盲区,不仅让我们的观点、见解丰富多元,更重要的是,只有接触过其他不同立场,才能更理解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01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就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
2019年高考 · 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简单地说,如果不同立场的观点好,它会迭代我们自身的认识、理解;如果不同立场的观点不好,在理解了这种“不好”后,我们对原有观点的认知也会更深刻。
-5-那位朋友
故事其实还有后续……
闹钟响了,梦醒了。
没错,是个梦,但“那位朋友”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且并非少数。或许,读到这里的你,就是那位困在“信息茧房”中的“朋友”。
是的,是“朋友”,请允许我这样定义我们的关系。
朋友的责任不是教导和指责,而是理解与包容,我理解你们面对工作、学习压力时的疲惫、理解你们面对复杂问题时的纠结,所以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你来与我共同走出“信息茧房”的束缚。如果愿意,那么,希望你可以私信写出自己曾经(或者现在)对世界的假设,让我们重新观察、重新思考。
很高兴与你结识,朋友,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