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月4日
书名:《小群效应》
进度: 第三章
摘抄、感悟、行动:
一是社群成员角色的第一种划分方法:普通人、连接者、局部意见领袖、全局意见领袖。普通人的角色非常容易理解,一个社群中90%以上的成员都是沉默的大多数。局部意见领袖是指能够影响小范围人群的用户,全局意见领袖是指能够影响更大范围乃至大部分人群的用户。连接者,顾名思义,是指能将信息分享出去的社群成员。他们串起不同的社群和人群,是推动信息在无数封闭“小群”中扩散的关键人物,也是帮助信息二次乃至无数次传播的关键人物。P64
这段概念之前,徐老师例举了一个社交可视化突破,其中有一个孤独的传播者,本身没有变成意见领袖,但因为他的传播,让通过他获得信息的其他人成为了部分意见领袖,继而传播了更多的人。
个人认为,虽然社群角色可以按照四类区分,但实际上是动态改变的过程。普通人是社群中的大多数,他们沉默不等于不关注,他们需要时间与社群同步,一旦形成价值观共识,会成为连接者,正因为他们鲜有转发,所以可信度更高,转化率也更高。不可忽视普通人转化连接者后带来的效果。
二是用户加入一个社区(或者社群、小组)多半会有数个诉求。分别是:1、问答求助。当用户有疑问或需要帮助时,如果知道某个群体能回答,就会毫不犹豫地加入进去。2、炫耀。与发微博、朋友圈的炫耀行为类似,只是用户在同类和懂行的人面前炫耀会更有成就感。3、寻找共鸣。用户表达某件事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寻找共鸣、抱团取暖。4、分享知识和咨询。分享知识、帮助他人等理他行为是最常见的驱动力。5、管理储备潜在关系、维系关系等。今天许多用户在一些微信群中宁愿沉默也不退出,也与随时找到某些关系、储备潜在关系链,以及维系和某个人群之间的关系等诉求有关。6、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优秀社群多能形成统一且有影响力的文化,成员有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并能传播扩散至社群以外,影响更多的人。P91
这一段信息量大,阐述了加入社群成员的诸多诉求,趋同于马斯洛需求模型。后面作者制作了一幅图分为金字塔三个层次:最低端为理性层,多为问答求助、分享知识、管理和储备维系关系诉求;中间一层是情感层,多为炫耀、寻找共鸣诉求;最上面一层是文化层:社群寻求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基于这三层需求,面对社群成员,要有的放矢地分别对待,切不可一把抓,打破了社群氛围的生态。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呢。
三是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豆瓣都能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这就是对社群工具性用法最好的诠释。P92
我是豆瓣多年用户,豆瓣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它不功利——直接推销产品,不冒进——评选某类作者,炫耀竞争,它只是默默的承载大家的爱好,积累大家留下的足迹,多年后来看,我对豆瓣的忠诚度很高。今年开始读书笔记,也被老师引导回豆瓣书写。与简书、头条号等推荐类网站讲,阅读了不大,却较好的保持了平台的平稳发展。这回终于懂得了社群工具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