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 周六 晴
杜威先生的《我的教育信条》买了很长时间,一直放在那,不敢动,不敢翻,怕自己的浅薄亵渎了杜威先生的神明,知道它是一本好书,但就是迟迟没动。像极了今天学习的第一章,兴趣理论与努力理论的争辩。
兴趣是注意力的唯一保证,兴趣是在教师呈现事实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的保证。在低年级,直接兴趣会让孩子们找到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开始,才会有进一步的深入。而这正是努力理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原因,浮于表面,流于世俗,没有为“未来补偿”的信仰,过度刺激,意味着消耗能量,每件事对孩子来说都是糖衣,久而久之,他会变成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只做喜欢做的事,而这样的孩子不是社会的培养目标。读杜威的书,啃读,作为成年人我们又有几个喜欢这种读不懂的感觉,我们是否也是“被宠坏了的孩子”。
记得刚开始,读了三天杜威先生的书,第一章,教育原理,读不懂,过!第二章,教育哲学,这是本书的核心,还是读不懂,再过!第三章,教育实验,这个对于一线教师,不太陌生,好歹能读懂一点点,说喜极而泣有些过分,但读懂的感觉是真好。
就这样懵懵懂懂的也不行呀,思索再三,斗胆给马老师发了一条短信,意外又惊奇,马老师真回复了。我知道马老师有学校的工作,也有新教育的工作,还要外出作报告,忙里偷闲的还要自己读书。心中的感激与感动无以言表。在得到指导后,特别是马老师说,他也有些东西读不懂,我感受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安慰,马老师也有读不懂的地方,我愚且笨,读不懂就对了。干国祥老师的“痴且狂”我每篇都读,感叹干老师语言的精准,干练的文字,敢于发声的胆量。受干老师影响,我自己喜欢“愚且笨”。笨鸟只有早飞才会赶上别人,笨鸟只有早起才会有虫儿吃。
昨天的开班仪式,王兮等各位啃读有经验的老师的分享,颇感受益。王兮老师的读书建议:连接(连接自己的生活经验,连接自己的感悟,连接自己的困惑)比较(比较各理论之间的异同,打通环节)坚持(这是最难做到的,需要一群人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殷德静老师:坚持朗读(大声读,防止开小差)坚持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自我对话)提出自己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坚持批注(勾画,写心得与感悟,文本结构化,主体性阅读,写心得)努力找到与自己相关的部分,结构化,逻辑化,提高加工信息的能力。张科燕老师:找准适合自己读书的时间,明白为什么读书,可以上班戴耳机读,把书中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写下来,讲给别人听,画出自己理解的思维导图,计划把杜威的书变成自己的语言,发给家长读;马增信老师:结伴共读杜威,探求教育本源。《杜威画传》了解生平,揣摩思想,揭示背景。杜威成功原因有三点,良好的家教,广泛的阅读,广博的社会交流,创新探索精神。
通过老师们的讲解,初步明白了些什么。也曾经翻看马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试图从马酋长(不知道马老师是否喜欢这个称谓,斗胆一写)的一篇篇文章中,还原杜威先生的生平,通过别人的解读还原对他文章思想的理解。
经过这些准备,我今天的阅读舒爽了许多。运用《我的教育信条》的观点来说,这是兴趣的理论的成就,还是努力理论的功劳?没有读到杜威先生对二者的裁决部分,不敢下结论。期待明天续读之后的拨云见日,云消雾散。
困惑:杜威先生数次提到“道德训练”,疑惑此道德训练是我们当今的“道德训练”否?二者有关联吗?
喜欢:“兴趣的真正原则,在于承认事实或者主张的活动形式和自我的同一,在于行为人自己成长的方向。”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马老师的引领下,追随杜威,是否也是一种真正的兴趣使然,是否也是追随自己成长的方向?要不然,怎么会在刚刚写完1400字的小打卡却被误删除之后,懊恼不已,接下来静静心,定定神,再重写一遍。希望这种原理式的书籍给自己输入深厚的精神力量,期待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