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会想着,我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应该围着我,为我着想。我也是想着自己的事情,完全不顾外界的人是怎样的。
到后来,经历了2008年的512地震后,我的世界观改变了。当时,我就在离震中不远的四川省绵阳市区读书,地震就在中午我们午休的时候,当时地震谁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也忘记了逃离,知道最后看见别人都跑起来,才想起来我也该跑出去。
经历了一晚上的余震,第二天大家才听说了震中北川的惨状。也陆陆续续听说了曾在那教书的师兄带回来的消息,当我还在想着自己该怎么毕业时,却听说从北川带回消息的师兄,休整后又带着物资回去了。他难道不怕死吗?他回去干什么?
在面对小我与大我的抉择时,师兄选择的是大我,他的劫后余生就是,坚守北川,一直在那边当老师。
以前不太能了解师兄做选择的背后意义,直到我读到这本书《你在哪里》,我才懂得了他做此选择的背后意义。
幸福并非一种人人都能享有的权利,而是一种每天都要面对的斗争。
《你在哪里》书中有催人泪下的爱与友情,有感人至深的亲情,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的道理,作者马克·李维以温柔细腻的文字抚慰现代人的心灵伤痛。这世界或许残酷,生活也许并不够完美,但总会有一个地方,让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栖息之所。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你在哪里》这本书,来看看马克的文字吧。
书中写了曾经是一对恋人的苏珊和菲利普斯的故事。
苏珊跟菲利普可以说是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长大,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两个人一起长大,长大后一起结婚生子,相伴到老。
但因为苏珊在童年,在父母双双因车祸离世后,苏珊对自我产生了怀疑,她认为是自己没有跟父母一起,自己的幸存是对父母的愧疚,带着这份愧疚她将自己陷入深深的孤独中,无论是身在人群中,还是好友菲利普在身侧,她都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为了摆脱这份孤独,她选择了逃离。她参加了美国和平护卫队,到洪都拉斯帮助人们灾后重建家园。
虽然,这是逃离的选择,但我觉得苏珊是个有大爱的人。她在洪都拉斯见到了太多的苦难,在救助的时候,将对父母的愧疚转化为对灾民的帮助,开着破旧的卡车到处去发放物资,帮助他们重修房子,建设村镇,建立医疗设施,还帮助山区里的小姑娘治好了腿伤,虽然最后小女孩因为发烧而死在苏珊的怀里。
虽然苏珊做的事情是神圣的,但是个人都会有他的缺陷。苏珊因为逃避让自我孤立,远离了亲人与故土,最开始由于工作的忙碌不让自己乱想,但当工作停下来时,她还是无法排解内心的孤独。
面对内心的孤独,她通过找不同的男人来排解。读到此,我觉得她应该回去找菲利普,而不是自暴自弃。可是回头想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细腻的地方,他没有把苏珊写成圣女,没有把她写的很完美。她是个正常的人,她也有缺点,她也会犯错。
苏珊有了孩子,想告诉菲利普时,却因为双方的误会而负气离开。菲利普作为她一生中最信赖、最值得托付的朋友,在一次帮助山民转移的时候,苏珊有三四天失去了对外的联系,所有人都以为苏珊已经遇难了,最后按照苏珊的愿望,孩子送到了菲利普手中,由菲利普与妻子玛丽收养。
在苏珊看来,回到美国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这也是作为父母的想法吧,总想给他们最好的东西,自己做的虽然是有意义的,但对孩子而言,却是不利于成长的。虽然这个想法对孩子来说有点自私。
在菲利普的养育下,苏珊的孩子-丽莎终于健康长大,菲利普与玛丽也在对孩子的照顾中夫妻关系逐渐和解,对苏珊所处的环境也更近一步的了解。
最后,大家都知道了苏珊没死的消息,苏珊也与丽莎和解。苏珊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援助事业,却是带着的理解与爱去的。
书中写的更多的是苏珊与菲利普的感情,我更喜欢,作者对苏珊在大我与小我的选择。人生漫漫,选择了对在灾民的援助,就义无反顾的进行下去,在经历了弯路也会回归正轨。
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让苏珊认识到自我的无力。也在对洪都拉斯人民的帮助中,学会了对大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