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79天
原文阅读: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讲解:
孔子说:“我对任何人都可以教育,从不分族类。”
启发思考:
孔子论述了著名的“有教无类”的人才培养原则。这里的“教”读第四声,孔子说,我只有教这件事,我没有类的分别。“类”就是分别、不同,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贵贱、贤愚、地域、种族、善恶等等差别,我不会把人分类,哪些教,哪些不教。
孔子“开门设教”“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只要弟子肯受教,就以人文文化为基础,一律谆谆教诲。此话,夫子绝对不是随便说说的,看看孔门弟子就一目了然。
他的学生中,有的人很富有,如子贡、冉求;有的人很贫穷,如颜回、原思;有的人出身贵族,如孟懿子、孟武伯;有的人出身平民,如子路,这个“卞之野人”;还有出自于逆臣的亲属,如伯牛之类。真是五花八门,各色人等都有。然而,孔子统统一视同仁,倾心培养。
《荀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人对子贡说,你们夫子(指孔子)的门庭太杂,什么人都招,不好。善言辞的子贡就回答:大的医院病人种类多,大的弓箭矫正厂弓箭歪七扭八的情形也多。可是经过我们夫子一番矫正,一番教诲,这些有毛病的人都可以作为正常人回到社会。门庭杂,不正是我们夫子门庭的高明吗?
孔子作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并且明确果断坚定地加以推行,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了他的教育思想中闪光的原则,惠及百代。
最为可贵的,正是他开办了私学,开创了平民教育的先例,把过去由贵族、官府垄断的知识开放给来自下层社会的不同出身、不同行业的人,实现了革命性的文化下移,打破了官学的局限。从此,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崭新的伟大文化传播形式,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智力开发,打开了广阔的领域。这一点,在今天来看,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现代社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无论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样的文明进步很重要的起点和动力就源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实践。当然,这个原则现在仍然需要提倡。因为这一条,全世界好多学校老师都做不到,对于顽劣的学生,就把他劝退了,对于学习成绩太差的学生,怕影响升学率或学校声誉,也想办法把他弄走。
再回看孔子所做的私学,需要说明的是,私学并不是免费教育,“有教无类”也是需要学生自行缴纳学费的。前边《述而篇》中学过,孔子说:凡束脩以上,吾未尝不教也。然而,他不会根据钱多钱少来确定教育内容。这就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反映了孔子平等、博爱的教育思想。
不过,也有人提出,孔子所说的“惟上智下愚不移”与“有教无类”两者之间具有“矛盾”。的确,表面看来似乎是有矛盾的,但却恰恰反映出孔子教育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提升改变,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具有同样的禀赋能力,人人适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原则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因材施教”。《论语》里好多地方记录着,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毛病不一样,那孔子就借题发挥,辩证施教,回答也不一样。此外,还有循循善诱的原则。中才以下的人,你一下子跟他讲得太高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只能从浅近的地方讲起,让他一点一点提高。
最后,尽管孔子的“有教无类”提出于古代社会文化环境,用于精英(君子)培养的目的和广大民众的品德教养目的。对二者的要求虽然可能有高低不同,但在学习的内容与方向上大体一致。现代社会是高技术性、制度化的社会,各领域技艺的养成无不需要教育。“有教无类”更是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原则。人人须受教育,包括品德培养与技能学习等,特别是精神伦理素养方面的不断提升,在终身学习时代来临的今天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