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湋河结下缘分最少也有50多年了。半个世纪来,小湋河一直在我的心里流淌,顺着绵延不断的崖底弯曲向东流去。小湋河发源于凤翔县西北千山余脉老爷岭南麓,流经凤翔、岐山、扶风三县,至杨陵乔家底、下北杨村东北角汇入漆水河后进入渭河。沿途时而湍急时而缓流,紧紧亲吻着关中平原。特别是进入杨陵段,二十多公里的流域,完全展现了小湋河的壮美和丰满。
带着伏波将军马援故里的深沉,在“背阳观”前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八卦图形,犹如黄河九道湾一般,小湋河似乎钟情的在装点打扮这位曾经征伐南蛮英雄的家乡,上天在这里勾勒出如此天然的图案,让人观后感叹不已。雄伟的“马超岭”,以山高十万丈,水盘一窝丝著称。这里的水,就是小湋河里清澈透亮的水。这是马超秣兵厉马的绝好地方,至今依稀可见当年屯兵作战的窑洞和防御设施。“凤凰岭”湿地公园是小湋河流经之处建设的一个休闲娱乐垂钓极好境地,蜿蜒不断的公路,和着河岸起伏跌宕的人行小道,河岸两边植被茂密,路边的牡丹玫瑰,各种鲜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暮春时节,情侣们围在绿茵茵的草坪上,或是烧烤,或是情话。更有甚者,在这“世界读书日”之际,跃出大学校门的教授和大学生们,带足午餐,骑着自行车,或开车,来到小湋河边,伴着小湋河水的甜蜜歌唱,正在赏心悦读他们最爱的书籍。沿路的“卧龙寺”,“镜照寺”和“小灵山”都是一处处绝好的修行好去处,每个景观,都有她鲜为人知的经典故事:“镜照寺”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相传隋大业年间,山西太原留守李渊兴兵于太原,决意要推翻隋朝暴政。当李渊率部路过武功雍原时,见此地钟灵毓秀,遂命部下安营扎寨,歇马停宿。一日,李渊夫人窦氏晨起梳妆照镜,手中铜镜竟映现出一座庄严佛刹,窦氏甚感惊异,转身望去,却见对面幽谷寂静,祥云萦绕,并无伽蓝庙宇。直至李渊反隋建唐后,窦氏贵为皇后,才将此瑞应告于秦王李世民,秦王为报佛恩,遂母善愿,在此地兴建了一座巍峨庄严的佛寺,因建寺缘起于其母照镜时佛现灵瑞映现浮图,故名“镜照寺”.镜照寺历史上屡经兴废,多次重修,法运昌盛时僧侣众多,香火鼎盛,也吸引了众多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礼佛祈福,赋诗作词,如清代著名学者张承煜作诗云:“闻来寻胜地,香刹傍山阴,殿外水声冷,台前草色深,镜空窥色相,月白照禅心,早悟菩提理,常思依梵林”。 在小湋河沿岸甚而在整个杨陵,即使一个小小的村落都蕴含着丰富悠久的历史和动人的美丽传说,真是一村一故事,一沟一传说。
那是50多年前的夏天,贫穷到牙根的祖辈们,靠天吃饭,向水要命。水是最主要的生存资源,记得家乡的深井,最少要二十多丈深,取水就是靠在井上的辘轳向上绞水,一担水,要盛四小桶水,最快的速度,也要半个小时才能完成。等到身强力壮的汉子把一担水担回家,那是绝对的气喘吁吁。集体化年代,为了上班,要利用空闲时间去取水,就必须清早5点钟去绞水。所以,排队的人很多,井坊就成了村里的“信息中心”。大家在这里传递着最新的消息,绞水文化也就满足着村民们的精神家园。自然包括传递看书学习和村上发生的事。在那个落后的年代,水,的确是很宝贵的。从那时起,我就对水特别的爱恋。那年暑假,小朋友们约起要到“后河”去看水。那个时候方圆几十里地的人都把小湋河叫“后河”,还不知道她确切的名字是小湋河,更不知道她的渊源。走过五里地,来到了小湋河岸,往下看去,清澈的河水欢欢而下,我激动地跳了起来,居高临下,看见河水离我们还有好几丈深,就急忙寻找去河底的山路。一路上,好新鲜的崖坡,好多新鲜的野菜和药。我们兴奋极了,顺手挖来小蒜等野菜。由于盼水心切,三下五除二,没有人说话,出溜溜把衣服脱了个精光,像鸭子一样歪歪扭扭的扑进河里,一直玩到天黑,回家后得到了老人们狠狠地一顿收拾,必定年小,玩水太危险。三十年前,记得儿子也是偷偷去小湋河玩耍,把一只凉鞋都掉进了河里,后来被下游的小朋友拣到了。以后每年暑假都要步行去小湋河玩耍,真正成了儿时的“乐园”, 从此就对湋河有了特殊的感情。
我站在小湋河岸上,犹如站在了“秦岭”北麓,一眼望去,沟沟卯卯,悬崖陡坡,尽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鸟的天堂,天是那样的湛蓝,地是如此的肥沃,看着涓涓河水,感叹先祖们的英明,河水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同随我们观赏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樊志明教授,指着这条河,道出了她的历史。之所以言其古老,在先秦《诗•大雅•緜(绵)》中描写周王族十三世祖古公亶父自邠迁岐,定居渭河平原,振兴周族的光荣业绩时,就有“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意即“周人最早的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在《诗•小雅•吉日》中描写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满载而归宴饮群臣的整个过程时,就有“漆沮之从,天子之所”记载,意即“驱赶野兽到漆沮,天子猎场在此间”。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描述后稷子孙公刘都豳(彬县)时写道:“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而在描述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躲避薰育、戎、狄部落不断的攻打、骚扰迁徙时,写道:“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 湋水上游雍水河流域,距今六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就有村落分布于此。那时人们就开始从事制陶和用石纺轮捻线,用石刀、石镰等从事原始的生产。夏代为雍州之域,商代为太史周任之封地,谓之周国。西周为王畿地,属召公奭采邑,称雍邑。周平王元年(前770)东迁后,封秦襄公为诸侯,遂为秦地。秦德公元年(前677)徙都雍城——凤翔,历19公,294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秦穆公曾三平晋乱,灭国十二,拓地千里,独霸西戎。不但军事力量强大,而且在经济、文化方面,也是当时先进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冶铜、冶铁、铸造等技术已很发达。秦都雍城辉煌的宫殿、丰富的财物积贮,“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史记·秦本记》)。从那时的生产工具以及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城市建设等方面来看,以雍城为中心的秦国奴隶制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农业发展较快,平原已被辟为农田,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秦大将白起在此屯兵时曾修白起渠灌田,雍水河两岸膏壤沃野,林茂粮丰。这给以后秦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以至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秦始皇统一六国,始置雍县,属内史地。原来,远古时期的六千多年前,小湋河流域已经是中华农业文化的发祥地。小湋河原本是一道平原河流,小湋河两岸,是非常富裕的地方,先民们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可想而知,当时的盛景绝对不亚于动画的“清明上河图”。我顿时感觉这块土地的辉煌,这条河流的伟大,几千年依然川流不息,用她满腔的热忱,为人类做出默默的贡献。我肃然起敬小湋河,眼睛也深润成了小湋河的一个分支。
小湋河所流淌的地方真的是风水宝地。杨陵,就是北有小湋河,南有渭河,东有漆水河,这在关中平原,特别是在黄土高原是少有的“三面环水”地形地貌。难怪先祖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并繁衍一个伟大而辉煌的民族。古“有邰国”遗址就在杨陵,尧舜时期教民稼穑“后稷”也出生在杨陵,隋文帝“杨坚”陵墓安放在杨陵,就连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出生在杨陵 “见子沟”,黄飞虎西行的“川云关”,记录着曾经在杨陵的硝烟弥漫。
杨陵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以“农科城”著称于世。一九三四年在此建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一九九九年九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80多年来,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方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6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了世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小麦品种“碧蚂1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和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3000亿元。同时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亿元。
为进一步发挥杨陵的科技优势,1997年7月,国家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序列,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示范区成立初始,国家赋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
建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示范区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了“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杨凌建设成为次核心城市和全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明确提出通过5-10年的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业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陕西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示范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杨凌示范区成立以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艰苦创业,呈现出科技创新能力、示范推广能力、自身发展能力“三个大幅提升”的可喜局面。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16多项,在全国18个省区建立了271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年示范推广面积达到6589.6万亩,效益达175.7亿元,5.2万农民受益,为示范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乃至全国广大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示范区经济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杨凌已初步成为城市功能完善、科教实力雄厚、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农科新城。
沐浴着党的十八大的强劲东风,杨凌示范区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奋力谱写“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富裕杨凌”的新篇章!可以骄傲的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设立,这无疑让西北地区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进入“高速”时代。
在杨凌示范区成立20周年之际,又迎来了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杨凌片区建设的大好机遇。
杨凌自贸片区是全国唯一以农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自由贸易区,立足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扎实履行国家使命,将围绕农业领域的开放合作,创新现代农业交流合作机制,打造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创新平台,提升“杨凌农科”品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国际农业人文交流与合作。
杨凌自贸片区规划建设“四区一基地”,即国际农业商务区、农产品加工贸易区、金融创新区、综合保税区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基地,组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现代农业合作联盟和全球农业智库联盟,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国际创新园和国际农业“星创天地”,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农产品加工贸易、农业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服务业,积极培育以农业为特色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杨凌自贸片区将对标国际标准,推进制度创新,创设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践行“五个扎实”,矢志追赶超越,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
小湋河是我今生的爱恋,六千多年的风雨,六千多年的文明。站在当年的平原河岸上,如今已经被河水冲刷成一道巨大的河床,两岸的崖坡,印刻着小湋河日夜奔流不息,河水富庶百姓,人文社会变迁的历史。然而,小湋河依然展示着她在关中平原上的地位,过去的荒野,今天已经是颇具规模的农科新城。这里的农民,不再是刀耕火种,他们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在两所大学的科技人员的带领下,已经摆脱了贫瘠和落后,正在以小湋河的精神状态,在致富和奔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