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曼是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表情研究专家,在这之前是一名心理学家,他学以致用,成立了艾尔曼集团,编制面部动作编码手册,专长于微表情识别,用来辨别谎言。《赫芬顿邮报》说他是“世界最强抓骗子手”。
在艾尔曼之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表情是文化产物:中国人的表情与美国人不一样,生活在原始部落里的人,其表情与现代人不一样。然而,艾尔曼说,不然。也许不是所有情绪,但至少与开心、恐惧、愤怒、伤心、紧张这些最重要情绪相对应的表情是普遍一致的,不论你是什么年龄、性别,属于哪个文化、种族,这些表情都一样。
一、艾尔曼的表情实验
艾尔曼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中国人、智利人、巴西人、阿根廷人、日本人、美国人,看同一组表情图片,问他们这些表情代表着什么情绪。所有人答得都一样。
这当然不够,这些人都被全球化给污染了。好莱坞影视霸权也有份,所有人都看过美国大片,学习这些表情的含义。
所以,艾尔曼去了个没有被污染的地方,巴布亚新几内亚,20世纪人类学研究的宝地。他找到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给那里的人看他带去的表情图片,来自人类学研究的图库。
当地人没有文字,没办法看完一张图然后指着“开心”两个字给他看。于是,他让对方讲故事,故事要表现出与表情相对应的情绪,结果你们才得到,一致。他这样搜集了几百个故事。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他反过来把这些故事归整,类型化,然后换了个部落,把这些故事讲给当地人听,让他们挑出与故事所反映的情绪相契合的表情图片。试了300多个人,占到当地人口的3%。同样的,这对土人们也没难度,又答对了。
这300多人没有看过电影电视,第一次看照片,不会说英语,终生呆在村子里,只有23人与外界有较多接触,有的会说英语,有的给教会打过工。在识别图片表情与情绪的实验中,这两类人的表现没有任何区别。
为保险,艾尔曼又多做了一步,重新找了九个当地人,请他们听完故事,做出相应表情,拍下来,带回美国,在大学课堂上播放,问学生们,这些表情是什么?
依旧是无人答错。
从此之后,艾尔曼终生致力于研究表情,他建起来一个与情绪映射关系的数据库,搜集了上万种表情,其中3000多种与情绪有关。《辨谎》这本书是他引爆公众关注的成名作。
二、生活中的辨谎指南
根据艾尔曼的研究,要辨谎就要关注人们的微表情。
微表情本身是完整表情,但为时极短,通常只有1∕4秒,就好比正常表情在时间中被高度压缩了一般。
艾尔曼说,微表情是内心情绪的真实表达,但未经训练的话,肉眼很难发现,在摄影机的慢动作重放中才能显出踪迹,而那时就可能已经太晚了。
那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通过微表情来识别谎言呢?
第一,看他的表情是否对称。
自发产生的表情比较对称,刻意制造的表情比较不对称。如果对方此时此刻面目特别扭曲,多半在骗你。
第二,看时长。
真实表情持续时间很短,超过5秒就不太真实,长到10秒钟是做出来的无疑。假设对方笑容好似凝固在脸上,那么他在骗你。
第三,看表情出现的时间。
如果表情滞后于相应的语言,也是做出来的。
第四,看笑容。
艾尔曼说,笑有几十种,常见的就有十八种,人笑的原因太多:开心会笑,掩饰开心也要笑,不开心更会哭笑;害怕会笑,表达轻蔑也笑,更不要说各种混合笑。这些都可以是真的笑。那假笑是什么?
第一个标志假笑没有真笑那么对称。
第二个标志是眼睛。
假笑时眼睛周围的肌肉不动。反过来说,当你看到面前的女孩笑颜如花,仿佛眼睛也在笑,那她真的是在欢笑,仿佛眼睛也在笑,那她真的是在欢笑,要珍惜。
第三个标志是假笑消失得比较突然。
假如三个标志同时出现,你对面前这个人应该有点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