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真长老,《水浒》里一名小到不能再小的人物,全书一百回,也就出现一回,就这一回主他还是陪在鲁智深旁做“深居简出”之态,零零散散着墨几句。但这名小人物引起了我的注意。
智真长老,文殊寺的方丈。文殊寺,鲁达落发为和尚改名鲁智深的寺庙。
鲁达由捐赠达人赵员外带上寺庙,刚到寺庙,众僧见他面相凶险,举止粗鲁不堪,没有规矩,不愿剃度收入寺庙,害怕以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考虑到他是赵员外带上山的,不好撇了赵员外的面子施计留下的。
鲁达剃度改名时就上演闹剧,言语粗俗还不愿剃须,智真长老眼一瞪念了句“寸草不留、六根清静、尽皆剃去”化解。长老与他摩顶授记三归五戒,他不说“能”“否”只说“洒家记得”引起众僧哄笑。
鲁智深落发文殊寺,在禅房不坐禅,只呼呼大睡;夜间起来净手,在佛堂后面撒尿撒屎。有侍者禀告智真长老,智真长老反而喝道:“胡说,且看赵檀越之面,后来必改。”
后来鲁智深非但没改,反而更加恶劣,两次因酒大闹文殊寺。
第一次酒后门子按规定不让他进寺,他强行进入,更多的人来拦他,他挥棒打人。智真长老,只是说看在赵员外的面子上宽恕他这一次。第二次又是酒后,先砸了山下的亭子,又掀翻门口的金刚,还打坏了殿上的三尊世佛,更是大出手打伤了十来名人。
寺庙被鲁智深破坏,大家被鲁智深打伤,众僧哀怨满天,智真长老看着这一切,最终修书赵员外说明原委。
像鲁智深这等顽徒,原本就不应该留此清净之地,难道智真长老不清楚吗?不,智真长老很清楚。但为什么执意留了下来,原因就是鲁智深是赵员外带来的。赵员外是寺庙的重要施主,智真长老不好意思拒绝他,不愿驳了他的面子。
有一朋友打电话给我,一接通就问我有没有时间,她要诉苦。我纳闷,朋友向来大大咧咧,家庭和睦,孩子懂事,又何苦而言。
原来,几月前,朋友接到亲戚的电话,说亲戚临时有点儿事要出去一下,因无人看店,想拜托朋友替他看一下,自己快去快回。朋友想反正是亲戚,也耽搁不了多久,就放下手中的家务活,去给亲戚帮忙。
那天亲戚很久才回来,孩子放学没有饭吃,老公下班看着乱糟糟的家和冷锅冷灶也没有说什么,开车带着孩子出去吃了。
亲戚回来后连声说:“不好意思,耽误你了。”朋友摸摸空空的肚子爽朗地笑道:“没事,没事!,反正我不忙。”
之后,亲戚常常借口找朋友帮忙看店,每次理由充分,朋友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得撇下家里的事情去帮忙。
朋友的家里因为收拾不利索而显得不洁净,朋友又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往往老公孩子都已睡下,自己还在收拾屋子;又担心第二天亲戚又会叫她帮忙,没有时间洗衣服,还得把衣服洗完才能休息;又好几次因为做饭不及时孩子抱怨、老公不满。
这不,刚才老公和她大吵一架,口气恶劣,朋友非常的委屈,自己累死累活,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大家都好吗。
难道朋友不知道这样子会更累更辛苦,难道她喜欢找虐辛苦?毕竟是亲戚,亲戚让帮忙,要是找理由拒绝,亲戚会不会说你看你闲在家里也没事,我这里只是让你过来看着,又不干活,一点小忙也推辞。若是这样,关系弄得不好,以后相见也尴尬。为了亲戚间的和睦,宁愿自己累着,也不把拒绝说出口。
孟子说“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既然有选择就会有拒绝,如果连拒绝都做不到,做如何保证去做正确该做的事。